此次我和亚芳出行,特别雅(zhunang),雅在哪里呢?一回到酒店,我就会抱着电脑写东西,亚芳会做她的书法作业。安安静静地,她能写两个小时。甚至还点上一根香……

不要小看行为艺术,心真的很安定。

后来亚芳被我写文字感染,在回去的高铁上一口气创作了两篇。(其中的一篇是写我的,被我贪污了,没事琢磨着给自己添自信,就不在这里呈现了。否则显得太自恋。)

我早就知道她的文字。真心欣赏。她最大的好处就是每一个字都带着静的能量。也许因为她的心理学背景,她剔除了心念中的杂质和造作成分,文字朴素,自然,没有夸张情绪,还生活一个清澈的原貌。

文:亚芳

南普陀

我们到厦门的第一站是南普陀。去之前我对南普陀一无所知,临时看了一下网上的介绍,据说不收门票,也没有香火费,每个人送一支香,我对他立刻添了一些好感,这才是我心目中佛家该有的样子。

走进南普陀,秩序井然,工作人员检查健康码,预约码,态度温和而坚定,身上佩带着义工证,看来是佛门有缘人。

跟随人流走在寺院内,处处可见虔诚拜佛的善男信女,双手举过头顶,回到身前,深深鞠躬或者匍匐在地,每个人的姿势不尽相同,但是恭敬的心情却相似。我不知道他们在乞求什么,但是他们一定有一个深深的愿望,这个愿望种在心里,就有可能去实现。

路过一道拱门,门口树了一个牌子,请勿入内。门口有两个工作人员拦住探头探脑的行人,门眉上豁然五个大字:闽南佛学院。门口望进去,有穿着僧袍的僧人三三两两朝一个方向走去,也许是刚下了课,准备午餐了。这些僧人都是学生模样,表情平静,淡然,走路时长袍飘动,看起来全无烦恼,但是门口的义工一语道破真相,哪里会没有烦恼,要想进入佛学院,也是要选拔的。每天除了要学习经书,还要学习英语、数学。

我们和这里的义工攀谈,义工热情地推荐我们找一个志愿讲解员,我们被分配了一位中年男性讲解者,他也是义工。他口若悬河地给我们讲解起拜佛的礼仪,譬如游览从左至右顺时针游览,拜佛时双手如何摆放等等,我听得紧张起来,万一做错了怎么办?是对佛不敬吗?我不禁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礼仪,这些礼仪是为了束缚人们,还是为了让人们通过这些动作静下来,回归内心,从而和自己连接,和世界连接?如果有佛的话,和佛相连?

听得很累,我的腰也开始酸痛起来,讲解义工开始讲解求什么应该拜什么佛,朋友拉我离开了队伍,我们坐在长廊上休息。朋友也看过一些书,她说,如果拜佛是为了求得这些好处,为了求学、婚姻,或是做生意得偿所愿,那恐怕是还没有得到佛法的真谛。

我们坐在长廊上,恰好又是一扇圆门,门口摆放一道“请勿入内”的木牌,门头上两个金光大字:方丈,我很想认识一下方丈,我知道方丈先生有没有悟道,如果悟了,他正好从门里出来,会不会点拨一句,我也多一点智慧。

坐了很久,凉风习习,白兰花正开,从小门里飘出来,香气浮动,那一刻我是平静的,愉悦的,也是舒畅的。

寺庙有一些免费取阅的书,书名是《佛法入门》,我取了一本,翻开看了看目录,最后一篇是,最新佛门口语竞赛题目,哎,如果入了佛门还要参加这样的考试,那我还是在尘世修炼吧。

文:弦歌

厦门

如果天气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心境,五月的厦门,可是太烦躁了。

从机场一出来,就被一层湿气裹住,脖子,脸部,甚至手指都变得黏黏糊糊,人变得心浮气躁。此刻就会发现,拥有清凉之境,是多么珍贵。

定定神,希望自己内心的静能拯救这外境。

出租车往前行进,热热的风吹散头发,行道上有高高的树木,长满橘红色的花。司机说那是凤凰花。感觉很亲切。这种花朵在席慕容三毛的文章里都提到过,在一本《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书里还专门有细节的描述。人很重视自己,顺便也会重视跟自己相关的一切东西。哪怕只是一本书中读到的内容。

南普陀寺就静静地存在于这样的燥热里。

人人汗出如浆。衣服干了湿,湿了干。寺庙一侧的佛学院里,一群出家人鱼贯走过,棕咖色的衫子,灰白色的绑腿,着装整齐。同样的天气里,他们行走怡然,一幅清清凉凉的样子。我和朋友坐在门口的石凳上,默默观察他们走过。一个人走路的姿势里有他的存在状态。

游客大多极为虔诚,在神佛面前行叩拜大礼,一丝不苟。我依然坚信修行最难面对的是心。一切外在的形式,我不想看重。

偶尔也想入乡随俗,跪在佛陀面前许下一个愿望。但是很奇怪,站在那里,脑子会一片空白。可能是因为愿望太多,一时不知哪个更重要,升起了贪婪之心。也可能是因为根本不想卑微地去请求什么。世间大多数东西,能有,自然很好,没有,也不愿意费力去求。内心还隐隐觉得:好东西好像不是求来的,一切有它的法则,天地不仁。并且,摆在你人生路上的重要的功课,难题,岂是你一个虔诚的姿势就能化解掉的?

在那个站在地藏菩萨前的当下,观照自己内心的微妙之处,觉察到了骄傲:看,你们只知道细枝末节,只有我才是真正的懂。——我总是本能去看重自己拥有的能力,轻视自己不熟悉的东西。

佛家要修一个无分别心。可我自己要生生划分一个阶级次第,并把自己摆在高处。

骄傲,就是我抱住的那棵大树。如果有一天能把它连根拔起,也许便能得到大幅度的自由。

有义工,给大家做热心讲解。他也许是在跟佛学有关的事物里,有太多的感悟以及切身幸福感受急于分享,并希望你能尝到他曾经体会过的滋味,便越来越亢奋。

我认真倾听,但心里慢慢和他产生了分歧,便和朋友离开了讲解队伍。毕竟都只是在路上,谁都没有得到真正解脱,存在不同的状态是自然的。

只不过后来我有一点后悔,突然离开一定让他很遗憾,觉得我们不是有缘之人。不如一直跟下去,成全他的好心意。

寺庙一侧有大池塘,一池子荷叶田田,预期不久便有无数亭亭。荷塘边种植有菩提树。新生的叶子呈现嫩红色,在光线里,微微透明,姿态优美。这样美丽的树名,嘴里念一念,都是快乐。释迦摩尼在此树下悟道,那一刻,应该是金光四射震动十分世界的吧。它见证了这一切。是不是它的子子孙孙的基因里,依然刻着这个记忆的印记?不然,人和此树相对的时候,为何总感觉他要传递给你一些什么。

寺庙划出一部分做了素食馆。院子修得好,干净整洁,一棵树上开着大朵大朵的鸡蛋花,充满了热带风情。捡起落在地上的一朵,有淡淡清香,质地厚重。此花造型简单,四周是洁净的白色,中间是娇黄色,慢慢像四下辐射,像是小孩子用不太灵巧的手做出来的,天真拙朴。

素菜馆子的菜品看着很精致。是用植物食材做出比肉食更诱人,层次更丰富的味道。我不知道出家人会不会来品尝。佛家讲究“不吃肉”这样的禁忌,不止是终止杀生,更是戒掉人的口腹之欲。而后者显然更重要一些。这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实是跟佛家的宗旨相悖的。在这样的地方,做这样的馆子,也许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对“解脱”的向往吧。

从寺庙的出口走出,正对着厦门大学。

我不知道厦门大学选址的时候为什么就选在寺庙附近,选择者到底含着怎样精妙的心思。大学,为学。寺庙,为道。老子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厦门就是这样淘气,一益一损,排排坐着,让你自己看着办。

因为还算疫情时期,厦门大学不对外开放。我们遗憾返回。在西方好多国家,大学是开放的,没有围墙,游人可以随意在里面行止。总觉得这样是合理的。大学是教化人的,就算在里面散散步,也会沾染一些书香和智慧的吧。

而封闭性的大学,难免会让人感觉它的傲慢——想进来是有门坎的。这样会让在里面读书的的人收到某种暗示,让其心生膨胀。

远远观赏“厦门大学”四个字,拍一张照片,准备回去给我一个亲近的人看。他曾经真心喜欢过在这里读书的一个女孩。她就曾经行走在今天这样的光影里,美丽而充满灵气。

如今,物是人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zp/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