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第一次背娘的文章,刷爆网络。4小时阅读量超百万,互动留言超千条,读者对父母的情感像决堤的洪水,在留言区奔涌。

事实上,这是一篇年就被疯转的文章。为何一篇“旧文”,仍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有人说每读它一遍,都满眼含泪;有人说外面盛夏如火,读罢却一身清凉;到底是怎样的故事感动着万万大众?

《第一次背娘》

(视频来源:江苏卫视)

以下是正文

《第一次背娘》

作者:刘俊奇(原山东老年大学副校长)

第一次背娘,是十多年前一个秋初的日子。那一年我53岁,娘72岁。

那些日子一直阴雨连绵。每到这个季节,娘的膝关节病便会复发,于是便给娘去电话。

电话的那端,娘全无了往日的欢欣,声音沉闷而又有些迟疑。

娘说,你要是不忙,医院看看也好……我的心里一阵恐慌。

那时候娘大多数时间住在老家,她喜欢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说家里有老姊妹们可以拉呱,在城里你们都上班去了,自己一个人闷得慌。

只有到了每年最热和最冷的日子,娘才会在我们的劝说下,到我和弟弟妹妹工作的省城和海滨城市住上三四个月。

娘一个人在老家住的时候,因为担心儿女的惦念,总是报喜不报忧,像今天这样主动提出让我回去,还是第一次。

我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三百多公里,从济南赶到沂蒙山老家。

一路上忧心如焚,娘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父亲去世时,娘才33岁,我最小的妹妹刚刚出生三个月。

为了把我们兄妹五个拉扯长大,尽早还清为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务,娘就像一台机器,不分昼夜地运转着:

白天在生产队干一天的活,半夜又要爬起来,为生产队推磨、做豆腐,这样每天便可以记两个劳动力的工分,而她每天的睡眠,经常只有三四个小时。

那时候,我们那里每天的工分价值1毛多钱,娘却经常一天可以挣3毛钱的工分。

村子里的人经常议论我娘的身子骨是“铁打的”。我大伯则慨叹,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磨去半截了啊!时光磨走了岁月,却磨不走娘的意志力。

那时候,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不能让人家看不起,不能让人家笑话你们是没有爹的孩子……

为了这个承诺,娘吃的苦、流的汗,娘经受的委屈和磨难,难以用文字描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的农活有许多靠肩挑人抬:挑土挑水挑肥挑庄稼,有多少人被压弯了腰,那时候农村驼背的人比比皆是。

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80斤,看似柔弱的娘,却有着一副压不垮的腰板。

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娘不知道用坏了多少钩担、扁担、筐与水桶,而娘的腰板却一直挺着。

娘知道自己一旦倒下,会是怎样的后果,娘说不能让没有了爹的孩子再没了娘,没有了娘的孩子才叫可怜……娘咬紧牙关撑起这个家。

在我的记忆中,最令人恐惧的农活之一,是从村西的渠道里挑水抗旱。

那时候种花生、种玉米、栽地瓜,全部要靠人工挑水。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娘挽起裤子赤着脚,一次次走进冰凉的渠水,在陡峭、湿滑的坡道上,弓着腰,挑着两个与自己体重差不多的水桶,一趟又一趟,在水渠和坑坑洼洼的庄稼地里来回奔波。

后来,渐渐长大的我也加入到挑水抗旱的行列,才体会到那是怎样的一种苦不堪言:

一根钩担挑着两个装满水的桶,沿着45度、近二十米高的一条又湿又滑的陡坡,上上下下,步步惊心。

挑水上坡时,必须保持身体与陡坡的平衡,脚要稳,脚趾头必须像钉子一样扒在湿滑的坡道上,稍微不小心,就会连人带桶滚进水渠……

至今每次回老家,路过那条已经被移除了高高的土堰,看起来已经不是不是那么高、那么陡的水渠,腿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发抖……

娘说,那时候她一天最多挑过七十多担水,膝关节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

我曾经到省、医院为娘看病,医生说是长期劳损引起的退行性病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

汽车驶过一条小河,远远地就看见了熟悉的村庄,还有那条令人敬畏的渠道,一群鸭子在水里悠然地游动觅食。

渠水依然在流淌,乡亲们却再也不用挑水种地,大大小小的电灌站分布在渠的两岸。

因为连续的下雨,到处泥泞,我让司机把车停在村头,心急火燎地向家里走去。

娘见到我,艰难地从床上坐了起来,手抚在肿得像大馒头的膝盖上,脸上呈现出痛苦又有些歉意的表情。

我在娘的跟前蹲了下来,想背着她上车。娘犹豫了片刻说,“我一百三十多斤呢,你背不动吧?”看看院子里的泥和水,娘还是顺从地趴在了我的背上。

平生第一次背娘,才知道一百三十多斤的娘是如此重。娘看我有些摇摇晃晃,几次想下来,我阻止了。

走到街上,一位婶子正在大门口做针线,看见娘趴在我的背上,有些乖乖的样子,便哈哈地笑了起来,“哎呦,年幼时背着儿子,现如今老了,得让儿子背着喽……”

娘“嘿嘿”地笑着,笑声中,有羞涩又有些幸福的味道。

婶子的话,让我心头一热,眼泪差一点流出来。

想起儿时在娘背上的岁月,今天终于可以背着娘,既激动,又有些成就感:娘,您终于给了儿子背您的机会……

曾经瘦小的娘,有着一个宽阔而又温暖的背。儿时,娘的背是我们兄妹最温暖的家。

多少次,压弯了娘的腰,娘却舍不得把背上的儿女放在劳作的地头上,娘担心蚂蚁、虫子爬上孩子的脸……

多少次,熟睡中尿湿了娘的背,娘顾不上擦一擦,却急忙看看孩子的衣裤是否湿了不舒服……

多少个雨雪天,爬下娘的背钻进娘的怀,娘用单薄的身体为我们遮风避雨……

我是娘的第一个孩子,娘对我的疼爱和付出,可想而知。

记得我十五岁的那年,一次我突然肚子剧烈疼痛,吓得娘不知所措,慌忙背起比她还高的我,撒腿便往村卫生室跑……

我们兄妹长大了,娘也老了。老了的娘,却总是想着不让我们为她操心。娘常说,你们做好了公家的事情,娘的脸上有光有彩……

医院,我背着娘楼上楼下看门诊,拍X片,做各种检查,到处是温馨的目光和礼让。

医生说娘的腿并无大碍,开了些消炎和外敷的药,提醒要注意保暖等。

中午,我背着娘走进一家比较气派的酒店。正在这里用餐的人们向我们行注目礼,许多人站起来鼓掌。

一位看上去六十多岁的老人来到我的身边,竖起拇指,说着地道的家乡话:“背着的是老娘吧?俺很长时间没看着背着老娘来饭店吃饭的了,一看就是孝子啊!来,俺给老人家敬一杯酒!”

那个中午,许多素不相识的就餐者来到我们的餐桌,给我和母亲敬酒。饭店的老板也过来敬酒,说很久没有看见今天这样感人的场面了。

平生第一次背娘的我,那一天竟如明星般的荣耀……

吃过饭,我劝娘随我一起回省城去住,娘说家里还有喂的鸡,离不开,还是像往年一样,天气冷了再去吧。我拗不过娘,只好把娘送回家。

晚上七点多钟回到省城,立即给娘去电话报平安。电话里却传来娘的哽咽声。

我大惊失色,慌忙说娘你不要紧吧?腿是不是还是疼得厉害?

娘没有回答,抽啜了许久才问我,你的腿、腰没事吧?你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背了我一天,心疼死我了……

那一刻,我泪如雨下……

记者对话《第一次背娘》作者刘俊奇

当需要来临时,谁都会背老娘

在刘俊奇家中的客厅里,记者与这位爆款网文作者对话,探讨“十年撰文”“简单孝顺”和“好家风”的真实样子。

情蓄十年,文章言真事

记者: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间?创作初衷是什么?

刘俊奇:写成于年春节后。写一篇娘的文章,想法是从十多年前背娘后,晚上给娘打电话报平安,她问的一句话开始的。她说:“你的腿、腰没事吧?你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背了我一天,心疼死我了……”

当时就想写,但无从下笔。断断续续酝酿十年,想在文中将娘吃过的苦、对兄妹五人的恩写进去。

记者:为何酝酿十年后,突然写成了?

刘俊奇:逼迫着自己写成的。去年是我父亲去世50周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假如有来生》纪念我的父亲。在这个节点上,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母亲的文章写出来。然后就硬逼迫着自己写出来了。十年中,总在想娘的过去,想一点,就在本子上记一点。

记者:文章里面的细节都是真事吗?

刘俊奇:是的,都是真实的。包括母亲年轻时,用不到80斤的身体,一天挑七十多担水,爬陡坡。那个陡坡现在还在呢。母亲的膝关节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说着,他撩起母亲的裤腿,两腿膝关节比平常人的粗一倍。)就是想用最真实的事情,纪念母亲。一开始就不是文学创作。

母慈儿孝,家风传四代

记者:您母亲说自己的儿孙都孝顺,自己掉进了福堆里。家庭的孝氛围,是如何建立的?

刘俊奇:在孝敬老人方面,俺娘是我的榜样。我姥娘不到七十岁去世,俺娘把姥爷接到我们家。姥爷在我们家一直住到八十多岁。

在孝敬老人方面,妻子要比我做得好。《背娘》文章传开后,妻子在外面听别人议论,回家问我,怎么不给我看看?她要去手机,一个人在房间里看完,好久才出来。我能看出她哭过,但是她刻意掩饰自己心情,淡淡说了一句:“文章写得好,可是你做得怎么样?”

妻子的潜台词是:你是不是没有我做得好?那一刻,我张口结舌。是的,比起妻子,我真的不如她做得好。妻子每天早晨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给母亲冲一碗蜂蜜鸡蛋花,每天如此。

我女儿给奶奶买好吃的和各种衣物,包括从国外邮购价格不菲的钙片等,她经常像个小孩子依偎在奶奶怀里,逗老人开心。我的大外孙女,上初一,也有模有样地写了一篇《那一次,我真明白了》,感悟家庭之爱,全是真情实感。我的小外孙女叫V宝,还不到两岁,聪明伶俐。每次送我们出门,都喊姥爷姥爷,老奶奶慢点走。这是跟爸爸妈妈学的。

如若需要,儿还要背娘

记者:分析过文章走红的原因吗?

刘俊奇:我一直在思考,不经意的一篇文章,平平常常、许多人都有过的一个“背娘”举动,为什么能够引起这么多







































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白癜风的初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zhouxiangdx.com/jdhzp/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