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和控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64605.html

今天,说道说道这个老漥?和麻食的不同。

先普及一下:老漥?(音laowasa,声调依次为三声、轻声和二声),就是疙瘩汤,这是陕西人尤其是关中人的专称。

接着,说正题。

事情起因是这样滴:晚上我想看娃,巧艳想喝疙瘩汤。然后,不谋而合,就各干各喜欢的事情。

等她把老漥?做好,端上来,竟然跟我说:“这疙瘩汤和麻食,能有什么区别?还不都一样,菜汤里是面疙瘩,面疙瘩里有菜汤。”

对此,老王予以义正言辞的驳斥:“麻食就是麻食,老漥?就是老漥?!麻食里,再怎么混淆,你是你我是我,虽然在一起,但谁都分得清谁是谁;老漥?,就不同,一定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二者,永永远远都是不一样的,就如同泾河与渭河(成语:泾渭分明,发生地在西安)一样分明。”

论据如下,请对方辩友,认真对待,不要混淆视听。

首先,麻食是要和面,然后再搓的。不论懒麻食和秦麻食(勤麻食),一个是随意搓,另一个是搓成规则的统一形状。而老漥?(疙瘩汤)是面粉里加水,同时,把它们搅拌成面疙瘩与糊糊共存的那个状态,就最好了。实际上,下锅前,麻食是干的,而老漥?是稀稠混合、以稀为主。

其次,混入麻食的,是臊子;而与老漥?搅拌的,是菜汤。

做麻食的臊子,肉臊子素臊子,随你心意,这跟臊子面的臊子做法,大致相同而又有不同。虽然都是把菜切丁,臊子面的臊子,其实要简单些,就是豆腐丁(或者豆腐干丁)土豆丁、萝卜丁、肉丁,还有韭菜、葱花或者香菜什么的。做麻食的臊子,除了臊子面里已有的臊子外,它其实不需要韭菜,但是还要加入煮黄豆、黄花菜和粉条段,那才最正宗。当然,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加入西红柿,或者其他蔬菜丁,口感会更好。

西红柿,也可以加入到老漥?里,还有鸡蛋花,在某种程度上,鸡蛋花和西红柿,才是灵魂,是点睛之笔。老漥?里的,不是臊子,是菜汤。青菜、萝卜、黄瓜、土豆、豆腐,……只要你能想到的,好煮的菜蔬,都可以放进去。老漥?的菜汤不像麻食的臊子,非切丁不可,菜汤里的菜,切片切块还是切丁,随你自己喜好了。

第三,在工序上,二者大相径庭。

麻食的做法,是和面,然后醒面。醒面的同时,就得西菜切丁做臊子。做好臊子,盛出来。这时,面醒好了,就搓成麻食状,或懒麻食,或勤麻食(秦麻食)。等麻食搓好了,就烧水下锅,煮麻食。麻食煮好了,去掉多余的面汤,加入事先做好的臊子,尝尝咸淡,再加盐或酱油醋,喜欢的话放点葱花香菜什么的,搅拌均匀,就可以出锅咥啦。大致比例是麻食三分之一,臊子三分之一,面汤三分之一。这样比例出来的麻食,稀稠恰当,非常爽口。

老漥?是先烧菜汤,烧的同时,把面粉放到碗里,边加水边搅拌,弄成上面所说的面疙瘩与糊糊共存的状态。等菜汤烧好了,便一筷头一筷头把疙瘩糊糊加进菜汤里,等你把碗里的疙瘩糊糊全都夹进菜汤里,锅也开了,老漥?也就熟了。如法炮制,加调料,还是加葱花香菜,丰俭由人。刚出锅的老漥?,老漥?本身和菜汤比例是1:3,最多1:2。也就是说,老漥?要少,菜汤要多。

君不见嘛,麻食是饭,老漥?是汤啊。

还有,过去呢,北方农村,对做饭吃饭,因为早中晚的不同,而各自有其特指叫法。

比如,在陕西关中,把早饭叫吃赶早,是说早点吃完、赶紧下地干活的意思。午饭呢,叫吃晌午,指的是,日头老高,烈日炎炎,人困马乏,这时候已经不适合在地里干活了,得回家吃饭,补充体力了,要咥实货。晚上的饭,叫喝汤。为啥是喝汤呢?过去呀,家里都穷,粮食有限,过活就得精打细算。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晚上快睡觉了,不用干活,就吃稀的,肚子也好哄。喝汤,就是喝稀的,里面当然是粮食少些,菜和汤要多些。

所以呢,过去做农民的习惯,麻食一般都是中午吃的,相对省粮还顶饿,关键是稀稠得当,既能补充从体力,还能满足口腹之欲;老漥?是晚上喝汤用的,不但省粮食,还补充水液,处于白天活动与夜晚睡眠的当口,符合从阳入阴的天地节奏。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做麻食和做老漥?的人,在过去,是不同的。怎么个不同呢?

麻食,不论是勤麻食,还是懒麻食,都是很费时费力,很考验下厨人的水平的——(以后,有机会,老王在写写勤麻食和懒麻食的事情,现在言归正传)——所以,一般情况下,麻食都是家里掌管一日三餐的主妇在操持,这是女主人的分内事。鲜有主外的一家之主的男人,大中午的,跑到厨房,给一家老小做麻食的。

而老漥?就不同了,这是晚上喝汤的。男人忙完一天的活计,或者农闲没多少事做,有时就做做老漥?,跟家人围着喝个热闹。做老漥?,没啥技术含量,就跟“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一样,一学就会的。

我一直怀疑,老漥?是过去农村,媳妇儿回娘家的时候,老爷们儿被逼出来的做饭本事。你想,主妇免不了回娘家了,或娘家有事,或逢节过会,这时,男人们多半是不能陪着去的。所以,就剩下男人和娃们,还得吃喝啊。赶鸭子上架,男人们就得暂时围着锅台转。一来二去,就创造出了老漥?这一道美食。然后,男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就变成了“只要是个男人,就得会做老漥?”的风俗和习惯了。

竟然,流传至今。

不过,现在“人心不古”了。麻食,女人做,男人也做。过去男人做老漥?的专利,这不,也让女人们学会了。

关于麻食和老漥?的不同,还有一个地域因素,不得不提。

老漥?,比较大众,北方各地,基本都有,惟一不同的,就是叫法上的差别。老漥?是陕西关中,最多是甘肃接近陕西的部分地区的名称。过了黄河、出了关中,中原和华北地区,比如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大部分应该都是疙瘩汤的叫法。也许小地域会有不同叫法,大致差不多吧。至于东北和西北边疆怎么叫,老王还真不知道。有知道的朋友,告诉我一声。

麻食呢,相比较老漥?(疙瘩汤),就狭窄了许多。这是陕西特有的叫法和做法,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比如宁夏回族中,有次面子或者鱼儿钻沙的叫法,但适用地区还是有限。即便是陕西,也就是关中和陕北,有做麻食和吃麻食的习惯。区别是:关中用小麦面粉做,陕北多半是用荞面等粗粮做。而以安康和汉中为主的陕南,就没有麻食的说法,但他们有类似功能的吃食,比如玉米浆粑什么的。同属于陕南的商洛地区,靠近关中的一半地区吃麻食,另外一半靠近湖北的就不吃了。不过,据说南方的猫耳朵或者空心面,河南的捻面卷等等,说起来很像麻食的做法。看来,麻食这玩意儿,也不一定只有西北地区才会做的。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明白不明白?反正,我是写给你看了。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麻食叫麻食,老漥?不叫疙瘩汤而叫老漥?呢?

有困难,找民警。有问题,找度娘。虽然,度娘有时候难免胡说八道,但聊胜于无,权当谝闲传。

百度上看了一下,说麻食是是小麦进入中原地区后,突厥人传过来的,原来叫秃秃麻什或秃秃麻失,这个历史已经有近千年了。后来,就变成了麻食或麻什,估计这是汉族语系当中转音的结果。这是个舶来品,最终却成为了中国人,尤其是西北人的专有“土货”。

至于老漥?,过去呢,在陕西,老就是很大的意思。很得劲儿、很实在、很爽快或者很舒服的时候,陕西人就用这个“老”字。比如,咥面的大碗不说大碗,非说老碗不可。漥(wa),这个字,音同关中人说的鸹,关中人老漥,应该就是这个老鸹。?(sa),同撒或萨,这个字,在陕西话里,代表头、脑袋。老漥?连起来念,就是“老鸹的头”。

啥意思么?!

老鸹的头是黑的,老漥?里的疙瘩是白的,黑白不搭嘛。其实,这里的意思是:当陕西人捧着一碗老漥?正在咥的时候,看见了树上的老鸹飞过在叫,突然发现老碗里的老漥?的疙瘩跟老鸹的头,大小差不多,样子还挺像。於是,就有了“老漥?”的说法。

实际上,疙瘩汤里的疙瘩再怎么大,都不可能大过老鸹的头。疙瘩太大,夹生煮不熟,没法吃的。还有,你做老漥?的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把每一个老漥?做成老鸹头的形状。

所以,另外一个说法是:辛苦劳作停当,当你捧着一碗老漥?咥,你自然就对这碗饭食充满了喜悦和珍惜,用老漥?这个夸张的说法所要表达的是,也只能是,你自己对当下吃的一种满足和幸福。吃麻食,何尝不是如此!

迄今为止,我认为这个说法最靠谱。因为,这个说法,是老王自己多年来,根据老陕人(也叫老秦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俚语,自己琢磨出来的。

不过,巧艳童鞋,作为一个湖南人,居然会做陕西人的老漥?,还是要鼓励和表扬的。

一锅老漥?,分了三碗,老王就喝了两碗。你别说,味道还怪正宗的,我吃出了陕西味。

今天的老漥?,聊咋咧!

老王.吾淼辛丑端午后夏至前於终南山

老王吾淼

老王原创,感恩阅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wh/8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