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堡乡打造牡露ldquo文明rd
白癜风遗传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1216/4537847.html 视频:《回到牧露》 牡露村委会辖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距广南县历史名城20公里,距世外桃源坝美景区60公里,是壮族娅歪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江边古树葱茏,瀑布点缀,民风民俗古朴浓郁,稻耕文化源远流长,该村于年9月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近年来,牡露以生态文明创建为契机,围绕乡村文化旅游,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培育文明和谐社会氛围,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村寨。 一、建管并举育文明,建设美丽家园 一是发展经济实文明基础。牡露村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石漠化治理减贫示范项目过程中,探索种养殖新模式,投资余万元,种植鸡蛋花0亩,实现套种中药材黄精60余亩,建成山地鸡养殖场亩,实现年存栏山地鸡3万只,促农增收万元;采取现金+土地入股的方式,开发牡露侬人谷旅游业,年以来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余万元,兑现群众分红40余万元,辐射群众增收70余万元,创业就业余人,夯实了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交流传播奠定基础。二是完善设施助文明传递。年以来,牡露村先后投入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硬化道路11公里、架设路灯盏、村庄绿化多亩,新建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村里的路宽了、河清了、夜明了,极大方便群众生活,让村民们看着田园的风光享受着城区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二是保护生态促文明提升。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投资万元加强河流整治,种植水保林多亩90万棵,植被覆盖率达80.9%;开展美丽村庄建设活动,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投入50余万元,种植0亩14.1万株鸡蛋花,石漠化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开展蒜头果濒危物种保护活动,通过人工培育,种植示范样板亩1.5万株,达到2.82万株,积极争取云南省蒜头果研发基地落户牡露村。 二、知行合一育文明,打造美满生活 一是强化文化阵地建设。牡露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基本是老人和孩子,针对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村里整合资源,实施“五个一”的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即:一个侬人文化馆、一个道德讲堂、一个百米文化街、一个居民文化广场和一个特色文化长廊。其中建成的侬人文化馆以乡愁记忆为情感基调,围绕陈列室、展示室、好人墙布局,展品余件,包括农耕用具、生活用品和文件资料等,通过旧物展示重现旧时生活情景,找寻乡愁记忆。通过一系列的阵地建设和运用,将乡风文明建设融入干群日常生活中。二是深化乡村文化旅游。利用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开展“文明旅游小常识”、“温馨提示”等栏目;张贴旅游文明行为公约、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印制文明旅游倡议书,呼吁游客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摒弃陋习,展示文明风采;志愿者们佩戴袖章,开展文明引导、文明告知、提醒、规劝、环境保洁等服务,牡露文明旅游“有声有色、有名有实”,让大家自觉养成文明的好习惯。三是深挖壮族娅歪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娅歪文化为主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壮族民俗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相继推出娅歪文化——接娅歪、弄娅歪、伦娅歪、祭花神等一系列精品民俗活动,不断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体验需求。 三、弘扬新风育文明,提升美德内涵 一是创新活动传新风。广泛开展“最美家庭”,“身边好人”以及“我为家乡作贡献”评选等活动,评出“最美家庭”6户,设置村级善行义举榜,以评比活动促进乡风建设;开展“立家规、晒家训”活动,村党员干部带头立家规、撰写家训格言;成立“青年志愿服务队”、“工会志愿服务队”、“妇女志愿服务队”,吸引多人加入服务队,引领文明新风潮流。二是诗歌春晚出新意。年初,促成了第二届中国诗歌春晚(云南分会场)在牡露侬人谷举办,吸引了全国各地优秀诗人,昆明、成都、深圳、北京等国内游客及海外侨胞余人参与,创作诗歌40余首,建成坠入情谷、石龙探江、情侣崖、等妻台等侬人文化体验景点,充实了缘来瀑布、情定风雨桥、交趾古道等景点的文化内涵,促进牡露侬人馆壮族农耕文化教育基地的建成。三是乡愁感恩呈美谈。紧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环保主题,致力于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持生物多样性固土保水,全村男女老少每年开展母亲河保护行动2次,自愿者行动4次,每两年开展一次风雨桥修缮活动,提升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归属感,深化群众心灵。去年11月的“不忘乡愁?感恩基金”活动争取到项目6个,收集发展思路“金点子”80余条。 你所看到的,也许是别人所需要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wh/853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栋,两层,三年,四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