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曝光 http://www.t52mall.com/bdfcs/index.html

黄江中学开学典礼现场。陆达准摄

张旭辉名师工作室以科创推动课改。受访单位供图

9月4日,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锣鼓声,黄江镇实验小学麒麟队表演起特色的舞麒麟,迎接同学们的到来。舞麒麟对于该校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该校“名校长工作室”指导下打造的特色品牌活动正是麒麟操。

包括麒麟操在内的众多品牌活动是黄江镇开展“名师工作室”,打造教师培训品牌,助力教育教学创新的优秀成果。近年来,黄江镇教育管理中心全面启动实施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高层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为高层次人才搭建示范展示平台。截至目前,黄江镇名师工作室已完成第二轮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评定,选出了覆盖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等学科的20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训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开展结对帮扶、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和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等方面初见成效,并进行持续的探索和突破。

撰文:李照北韦基礼

品质课堂推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实施

在黄江镇实验小学的慧心园,一簇簇清香淡雅的鸡蛋花在枝头静静绽放,这是实验小学五年级同学亲手种植的“年级花”,也是名师工作室贯彻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所打造的品质课堂的具体呈现。正如鸡蛋花的花语:“希望”“新生”,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在劳动课的学习中学会劳动,感悟生命,欣赏生活之美。

在黄江镇实验小学,学生们拥有自己班级所属的“责任田”,他们在专职劳动老师的带领下种植并悉心呵护具有年级特色的植物,将主题为“心灵花园”的心理活动中心打造成极具特色的专属阵地:“慧心园”。“花朵盛开的时候校园里香气袭人,令师生心旷神怡。我们会和学生一起用风干的花朵制作香皂、糕点、干花,这又是劳动与美的融合。”校长谢婉娇说,首先,以花为媒,课堂融合了劳动、美术等学科教学;其次,与花同行,劳动整合了教室内外的多元教育空间;第三,以花为礼,劳动创造了新节庆活动;最后,以花育美,同学们在课堂中发现劳动之美。在人与人、人与植物产生连结和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释放,劳动同时有助于建立学生的价值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美的理解和旨趣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此外,工作室还编排了独具特色的麒麟操。麒麟操的精髓在于运动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将客家传统文化、现代体育运动、集体认同和创新精神等纳入学生们的学习视野,学生们在伏、卧、弯、腾、跃等动作中感受肢体运动之乐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生好奇和追问,在潜移默化中爱上运动,敢于创新,学会合作。这种将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又融入体育与社会教育的活动,真正实现了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是品牌活动的精彩呈现。

课程改革带动教学品质提升

“语文学科的教学成效并非立竿见影,教学品质提升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如细水长流,这些‘看不见的成效’于细微之处渗透到个体的生命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陈妙娥在名师工作室开展品质课堂研究和探索的感悟。作为前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和黄江镇学科带头人,她认为,打造品质课堂是名师工作室新的工作起点,品质课堂将给未来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提供思考路径。

陈妙娥名师工作室自年成立以来,始终立足课堂教学“一个阵地”,打造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中小学语文学术组织机构,工作室的人才队伍包括9名初中教师和5名小学高年级教师,覆盖语文、英语、数学和体育等四个学科领域,工作室以东莞市“品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为工作重点,不断推动“品质课堂”建设,致力于在创造新形式、开辟新路径、展现新作为等方面探索未来课堂教育新模式。

“品质课堂的建设需要创造新形式,开辟新路径,展现新作为。”陈妙娥说道,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为教育教学赋能,也为未来教育提供了无限可能。作为教研员,陈妙娥深入研究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带领区域教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创新教学方式,在“项目式学习”“任务群学习”方面开展探讨,以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不断发展。“如果没有工作室的话,我可能不会尝试这些事情。”陈妙娥表示,“名师工作室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探索使我经历了过往教学经验中从未踏足的新领域,当我尝试转换思路寻找传统教育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时,这便是一种学习过程。”

搭建平台助力教师个人成长

陈妙娥是黄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作为仍然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资深教师,她坦言,“平台很重要,名师工作室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水平,也对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塑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三年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让我有勇气尝试。”陈老师回忆道,她曾经历过市级课题申报的失败,工作室成员的鼓励和支持将她拉出沮丧的泥淖,鼓起勇气申报省级课题。年省级课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有效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在工作室成员共同的努力下结题,陈妙娥、梁笑梅等老师围绕省课题撰写的《默读教学在自读课上的有效运用》《核心素养下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等12篇论文在《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国家、省级期刊上发表。“我的感触就是,假设只有我一个人,我可能没有勇气想这些事情,当我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队友,他们会让我有胆量,有魄力,我的格局会因此变大。”陈妙娥感慨。

“工作室主持人的工作结束了,但是教育工作永远不会就此结束。”陈妙娥认为,相较于立竿见影的教育成效而言,语文教育的成效更多地体现于经验、悟性与觉知当中,这些“看不见的成效”于细微之处渗透到个体的生命和生活中,点点滴滴,如点亮世界的烛幽之光。她常说“与其等风来,不如追风去”,今年54岁的陈老师谈及三年的主持人工作时感慨不已,曾被自己视为无法逾越的年龄关卡在今天看来是一种虚构的边界,她认为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要勇敢地生活在具体的生命脉络之下,因为在成立工作室担任主持人之前,自己也未曾想到原来自己可以做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hy/11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