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口足症我该拿你怎么办
自我开始了解手口足病起,距今已有十年的历程。这个病症来速猛烈,传播速度快、身体十分痛苦难受。其表现手、口、足部出现斑疹、疱疹状痘疹、其溃疡破裂处流出分泌物极易感染正常皮肤而出现病变反应,还伴有咳嗽、咽喉肿痛、发热、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嗜睡、呕吐、头痛、腹泻等类似感冒状态。若得不到及时处理,严重时会影响到生命安危。 从西医角度而言,手口足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除了保持清洁、消毒以外并无他法。但从学习古中医知识,接触过这个病症后才感悟出,此症其实是多种湿性、热性、虚性病态集合而成的一种现代病——集小儿疳积症、黄水疮、小儿口疮、外感风湿热寒之温病,集合于一身发病。在古代此症多为气候之时疫温毒之病症,较单一发病,气候外因多于身体内因;而如今多发态势,多种症状同时发作相互影响,身体内因多于气候外因,其根源在于脾阳之气久虚,胃阴津液损耗,脾胃中部虚空不得运化消磨之力,加上饮食不得节制,过食油腻甘肥之鱼肉海鲜之品,贪图生冷瓜果、冰凉冷饮、消化不良状态日久积滞而产生郁热,热湿积于心、脾、胃、肺间之极胜,再外因感受风吹日晒、爆感湿热之气息、或寒热不均(空调房间频繁进出、喜卧风凉之处,或玩耍汗出而感风湿寒导致毛孔闭合)而引内毒爆发产生。 为何此病为内因居多,与脾胃有关联?在古中医里,足部是阳明胃经的起点,经过咽喉至头顶为终点,手部为阳明大肠经起点,循臂至鼻部为终点。阳明经又以胃为主管,脾与胃互为表里,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而五行上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土能生金,脾又为肺之母。脾郁湿胃郁热,湿热之气息交杂上熏蒸肺而至肺受邪气生病态。我们手足二心为经络的汇集点,同时也是人体除七窍外的人体自然排毒部位。 “黄水疮”症的首要特点就是疱疹于四肢手足、头面先发,其形态初起如绿豆或黄豆大脓疱,初态色微白粟粒感带有痘头红晕,逐步扩大,其脓泡破裂,黄水体液热毒极重,使正常皮肤感染即刻受病,成为扩散趋势。其形成一是外感气候湿热熏蒸,二是脾胃内部湿热蕴积,相互作用催发而成。 “小儿疳积症”特点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四肢细小、肚腹略大的瘦弱型,体内气血不足,其特点是挑食、厌食、饮食不进,面色黄暗或淡白、四肢偏凉或食少便多、大便色淡、多有不消化物、睡眠不安喜磨头、困顿无力。脾胃虚寒运化无力而导致,易呈现虚火上炎,上热下寒多假热状态(此状多属于阳弱气虚表现);一种是整体肥胖型,喜食无节制(多食贪食)、饮食节奏速度快、好油腻、芳香、冷饮瓜果等食物、怕热多汗易烦躁,大便时溏时硬、色深味臭、腐败感或类似臭鸡蛋、臭海鲜味道等、睡眠易燥多磨牙、惊叫。饮食搭配不当使脾胃受损而导致运化能力降低、形成积滞、长时间处于消化不良的状态中,积久成疳积症。(此状多属于阴血耗损、积食伤脾胃) “小儿口疮症(口齿疳)”,口乃脾之窍,舌乃心之苗,咽喉乃肺胃之通道,心脾肺胃郁热上蒸熏染,故而唇口痒痛,牙齿黄黑、咽喉红肿、口舌生黄白疮点,逐步溃烂或呈现白屑状,边生红晕渐渐堆积,蔓延迅速,堵塞鼻道咽喉,胸喉之中痰鸣之音明显。其形成起因为心脾肺胃蓄热、外感暑湿闷热之气、阴虚津液不足,虚火蔓延。 “温病(春温、风温、湿温、中暑、秋温、冬温)”,其病症特点壮热、烦渴、呕吐、腹泻、额温高四肢凉、或者体温热感不均衡(手足心热、额头凉等)、高热抽搐、斑疹频现、汗出不止、头痛、咳嗽、恶风畏寒、头痛咳嗽、喷嚏不断、两眼汪汪感、唇红齿黄、伴有口臭、等等。病症之关键在于中部空虚、阳气不足、阴液耗竭、机制失衡、偶感不正之风气而引起,身体状态为真寒假热、上热下寒、阳浮于外而不收敛归元的空虚之象。温病极容易与伤寒伤风感冒混淆,若判断错误、使用方法错误就会导致病情的急速恶化趋势、或持续反复发病状态。 宋代古中医钱乙《小儿药证直訣》记载:“疮疹欲发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此乃天行之病。惟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于五脏各有一证:肝脏水疱、肺脏脓疱、心脏斑纹、脾脏痘疹,归于肾则色黑。疹为脾所生,脾虚而肝旺乘之,木强克土,热气相击,动于心神,心喜为热,神气不安,因搐成癫痫。斑纹为心所生,心生热,热则生内风,风通于肝气,二脏相搏,风火相争,故发抽搐。”——故手口足证热极易有抽搐状态呈现,因脾虚内风、火相争而爆发。 手口足病舌苔表现:舌苔中间白或黄厚腻、或干厚如粉态、舌尖、边红、伴有齿痕、舌上有大小不一红点,重者红点四周呈现圆圈扩散;或者舌无明显苔感或光苔、舌质暗红或绛红、干裂、或如杨梅颗粒状、无滋润感,或伴有黄色;或舌苔薄、混杂灰白色感、水润感足、口水黏稠感强。初发时头身手足俱热,反复发热退热数次后,手足开始渐凉而头部温度持续高热状态。 面色表现:唇鲜红或暗红、面黄或脸颊红闷感强、或面色不均匀;鼻梁处易呈现青色横筋或直筋、下眼睑呈现暗红、暗黑、青色或混杂色态、绕唇一周呈现黄红、青黄、青黑色;易出痘疹。 二便:小便色黄或老茶色、尿少或尿量与饮水量比例失衡、味道骚臭明显;大便时硬时溏便,或如豆沙状、深咖色、墨绿色、灰黑色、伴有不同的未消化完食物残渣、味臭、腐败感强、如臭鸡蛋臭海鲜等、 何为外因?其一、气候暑热湿闷寒凝,是其强力催动剂。《黄帝内经》中有五运六气之讲解,六十年为一轮回,寒、热、暑、湿、温、风相互交替执掌每年的气候,每年气候变化各有独自的特点、以及相对应的疾病产生。其二、此病高发于沿海亚热带地区、此地域的地气特点风湿热偏重,冬季暖呵,在古中医里也称之为冬无藏阳之态。其三、空调、风扇、凉席、冷饮、果汁的过度使用,饮食结构的搭配不合理,五谷杂粮应季蔬菜偏少,生冷瓜果油腻肉类高糖高蛋白偏多,每餐间隔时间偏短、使脾胃没有休息的空间;沐浴过于频繁时间偏夜间多,身体容易感受寒湿之气;衣物增减不及时,未根据孩子的实际体温来调节,而使用个人体质感受来评判孩子的温度;外出游玩时不分气候时间段,例如:大雨刚停后马上出门、风大阴天时出门、太阳落山还继续在外玩耍等等等等;这些种种生活习惯导致孩子普遍存在真寒假热、上热下寒、积食伤脾胃的阳虚气血弱体质出现。 或许此刻的你会对比孩子身上的种种状态,感受到孩子此刻体质偏向这些表现之中。在此我提醒各位父母、长辈,请不要过度去恐慌、遐想、害怕这种病症。古语有云:“百病皆由心生”“心生恐而病始焉”。很多病症都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恐慌害怕,错看、错用方式、内心的急躁而逐步走向恶化阶段到。古中医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辩证学科,因人因质因时因地因季而不断变化的,给予人体最适合的方式、尊重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排泄机能。我们需要合理、正确地看待、理解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每一种体质的出现都有其存在产生的根源,寻根求源,方能标本兼治。 从认知开始改变,从行动开始调整,为时不晚!古中医里有“治未病”之说,其意是在病症未将形成、发展之时,通过简单的辅助手法、食物以及轻量的中草药材,及时地将身体调节平衡。很多病症在早期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出现,只是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些细节上的反应,导致了这些因素日积月累,直到病重爆发的一刻才意识到身体生病了。防治手口足病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是脾胃的养护 《黄帝内经》有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占三分,后天占七分。” 五谷杂粮是脾胃的基本补养品,在饮食搭配中所占有的比例应达到80%,应四季蔬菜可以充实、补充营养的需求,每日饮食中应占到15%—0%;而水果、肉类只是一种调和辅助食品,应根据身体的状态调节使用,在每天饮食比例中只占有5%—10%,水果在古中医食疗中,属于生冷之品,肉类属于油腻之品,都是需要脾胃较长时间、较多热力阳气去消磨运化的,小儿本身五脏六腑的较为稚嫩,其运化消磨能力弱于成人。因此在脾胃养护中,过多摄入这些食物不但不能起到补养作用,反而会增加脾胃的疲劳程度,消耗气血津液,使身体反复处于虚弱状态,也就是“越补越虚”的表现。 其次,在古中医养生中,“饮食穿衣七分温饱,留有三分饥与寒”,适当的让脾胃饿一饿,休息休息对身体是有益处的。我们如今的饮食结构中,父母长辈都怕孩子营养不够,除了正常三餐外,还在不断地给孩子吃东西,特别是在孩子玩耍运动中进食,这都是造成伤食的主要因素,久伤成积,久积伤津,津液不足则呈现上火、贪凉、燥热、消化不良的状态。衣着上不论春夏秋冬,古中医都十分注重对肚脐、后背、脚底心的保暖防护,因为这些部位及容易受风寒湿气侵扰,而使人生病。及时的加减衣服,通过判断孩子手心、后背是否有温润感(手心发烫过热、无运动下的潮红汗感很多时候都是衣服穿的过多而引起的,此时毛孔张开,更容易促进感染风寒风热感冒状态的产生);空调、暖气的频繁使用,也是违背了人体顺应自然气候,内在调节平衡的自我规律。冬季包裹过多、暖气使用过多,就如同人为地制造了一个“暖冬”环境,使身体处于“冬不藏阳,阳气无法收敛、蕴积储藏”。 “让孩子在有温暖阳光下进行适当的运动”也是十分关键因素,古中医记载有八邪之气,特别时夏季大雨过后,地面的雨湿闷热之气明显,此时在外这些气息会通过脚底心进入人体内,造成湿、热、郁闷的反应;或者太阳落山后,地面阴寒之气开始增加,很多孩子都继续在外玩耍,人体的阳气是随同太阳一起运行的,当太阳落山后,人体的阳气也同时开始进入“回家”状态,若此刻继续在外运动,其实是在违背人体的自然运行规律,强行地使用调动“阳”的运行,这也是一种对身体“藏阳”的伤害;夜间频繁的沐浴,也是对“阳”对损耗,夜间阴寒,沐浴时毛孔张开,寒、湿、风都会通过此刻进入体内,阳气也会随毛孔的张开而外散,特别时在生病期间,频繁沐浴等同于雪上加霜。这也就是孩子反复感冒生病、寒湿逐年增加、疾病不断严重的一个外在刺激因素。 再者,饮食阴阳平衡的搭配。古中医里很注重身体的平衡状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阴一阳如同日月交替运行,二者缺一不可。《黄帝内经》描述:“阳生阴长,阴生阳消,阴平阳秘” 我们很容易有一种心态存在,就是用自己个人的感受来评判孩子的状态,认为孩子冷、认为孩子饿、认为孩子寒……而不是站在孩子自身的身体表现状态下去看待、去调节。我曾经遇到很多父母长辈,明明孩子身体处于热的状态,需要一些凉降、开表的药食来辅助,可大人觉得东西是“凉”的,不可以用;又或者孩子处于湿寒状态,需要用炒制、有热性的食物来调节,可大人又认为,这些会“上火”而拒绝;又或者易看到孩子咳嗽、上火,不分缘由地直接使用去火法、不经过辨证而使用药材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固有的“限制性思维”所造成的误区,对于孩子的身体而言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他们一再地在承受我们所犯下的过错”……给予孩子适合他们本身的食材、治疗方式,对症施治,以平和之心来面对,才是真正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若遇到手口足病症时有哪些中医治疗方法呢? 内调法:以疏风清热、消积通滞、解热化毒为基准。 初起湿热郁闷:银翘散、午时茶、羚翘解毒丸、藿香正气液、六合定中丸、板蓝根、五花茶、夏桑菊。 呕吐泄痢不止:钱乙益黄散 伴有高热惊厥:紫雪散、牛黄解毒丸、同仁堂清热解毒口服液 病愈后调补:参苓白术散、同仁堂小儿健脾丸、小儿启脾丸、健儿消食口服液、。 外洗:同仁堂如意金黄散涂擦浸泡、绿茶淡盐汤漱口、赛金化毒散、同仁堂芩连片、 食疗搭配:小米、高粱米、糙米、大麦、黑豆、绿豆、百合、白扁豆、薏苡仁、莲子、芡实、赤小豆、冬瓜、西瓜、小白菜、老萝卜干、苋菜、豆腐、番茄、茭白、生菜、豆芽、豌豆苗、菠菜、丝瓜、藕带、莲藕、苦瓜、橄榄、菊花、金银花、马齿苋、白背黄花禾念、金鸡脚、石橄榄、土茯苓、荷叶、玉米、芹菜、莴苣、海带、紫菜、柠檬、木瓜、椰子、橘饼、无花果、……忌讳:鱼虾海鲜、牛肉、鸡肉、羊肉、兔肉、狗肉、蘑菇、笋等助阳升发物,辛辣燥热、油炸油腻、冰冷甜食、生冷水果等。食疗搭配小方:山药白扁豆粥 做法:大米、小米共克,新鲜山药30克(山药干10克,可预先温水浸软),炒白扁豆0粒,锅中装水适量,入白扁豆、大米、小米、山药干大火煮滚开后(新鲜山药在水滚开后加入),转小火熬煮至米熟豆烂即可。可入少许盐调味。 功效:健脾利湿、止呕逆腹泻,补中益气。 绿豆荷叶粥 材料:粳米50克、绿豆克,荷叶一张(鲜者更佳),冰糖适量。 做法:绿豆温水浸泡小时,粳米洗净,冷水净泡30分钟左右;锅中加入适量,入绿豆煮至滚开,转小火煲至绿豆半熟状态,加入荷叶、粳米,熬煮至粥熟。去除荷叶,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解胃热,生津止渴,利尿除湿。适合肺胃内火较重,湿热烦闷、火热泄痢等症状。 腐竹白果粥 材料:粳米50克、白果(3周下小儿3粒,7周下小儿5粒,18周下7粒,成人不超过10粒)、腐竹15克。做法:腐竹冷水浸软备用;粳米入锅内,加入水适量,大火煮沸,入白果转小火熬煮,粥将熟时,入腐竹再继续熬煮约半小时,入少许盐、酱油调味即可。 功效:排脓除痰、消湿浊、利二便、止带下病。 大麦茯苓粥 材料:大麦仁15克、薏苡仁15克、土茯苓50克,冰糖适量。 做法:大麦仁、薏苡仁洗净,冷水浸泡约-3小时;土茯苓洗净,砂锅内入水0毫升,大火煮开,转小火煲约40分钟,去渣取汁。用土茯苓汁,大麦仁、薏苡仁一同入砂锅内,大火煮开,转小火煲至米仁熟烂入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祛湿利尿,健脾下气。 淡竹叶粥 材料:粳米50克、金银花露0克、淡竹叶5克、荷叶5克(鲜者更佳)冰糖适量。 做法:荷叶、淡竹叶入砂锅内,碗水煎一碗,大火煮开,转小火煮约30分钟,去渣取汁。粳米煮粥,粥半熟时,入金银花露、荷叶淡竹叶汁,大火煲开,转小火熬至粥熟,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解热毒。使用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牙龈肿痛、痘疹密集。 椰汁炒糯米粥 材料:黑糯米50克(无油锅内小火翻炒至微焦感即可)、椰子汁50克,冰糖适量。 做法:黑糯米入水适量煲至熟烂,入冰糖、椰子汁滚煮片刻即可。 功效:清热健脾、补气和血。适用于发疹后恢复期、长期熬夜人士、养颜美容润肤。 百合玉竹粥 材料:粳米50克、百合、玉竹各10克、冰糖适量。 做法:百合、玉竹冷水浸泡约30分钟。所有材料入砂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转小火煲至粥熟即可。 功效:适用于发热后期,清退余热。滋阴补肺、生津液、解虚燥。 无花果粥 材料:粳米50克、无花果3粒,冰糖适量。 做法:锅内入水,粳米一同煲煮至将熟,放入无花果碎粒,煲至粥熟烂,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开胃、止泄痢、缓咽喉疼痛。 旱芹小米粥 材料:旱芹末适量,小米适量(无油锅炒至微焦色),盐少许 做法:炒小米入水适量煲至将熟,入芹菜末继续小火煲至菜熟软,入盐调味即可。 功效:除心下烦热、湿热疮疹、下淤血、止霍乱。 五花茶 材料:菊花、金银花、木棉花、鸡蛋花、槐花等份,各取10克。 做法:所有材料入锅内,3碗水煎一碗,入冰糖适量即可。 功效:祛湿热、利大肠、止热泻。 疳积茶 太子参10克、灯芯草3克、独脚金6克、孩儿草10克、炒麦芽0克、蜜枣3枚。 三碗水煎一碗半、一日分两次温服。每日1剂。 功效:消积解疳。适用于积滞日久、疳积症初起,面黄肌瘦、肚大肢细、手足心热、烦躁易怒、头部汗出难收、夜睡不宁、内风磨牙、食滞指纹呈现。 清热消疮茶 土茯苓10克、灯芯草3克、甘草克、金银花5克、干地黄5克。 碗水煎半碗,分-3次温服,一日一剂。 功效:清心脾积热。适用于鹅口疮疮、口舌疮点满布、症见口舌白屑庸积、舌尖红赤、黄点疮肿,周围伴有红晕圆圈感、便秘尿赤、舌苔中间黄腻苔重。 冬瓜薏米炖鸭汤(4-6人份) 材料:冬瓜克、薏米一汤匙、鸭半只,老姜5片,水、盐适量。 做法:鸭斩块,锅内翻炒至皮微焦色;冬瓜去瓤,洗净切块,薏米冷水浸泡约1小时;将所有材料放入锅内,入水适量,大火煲开,转小火煲约3小时,下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祛湿、利尿。 酸菜鸭汤(4-6人份) 材料:酸菜00克、鸭半只,姜3片,花椒5-7粒,盐、水适量。 做法:鸭洗净、斩块,锅内爆微焦色;酸菜洗净、切块;姜入无油锅内小火爆干焦色;所有材料入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煲开,转小火煲约3小时,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顺气下食、滋阴敛阳、清热开胃。 润肺清肠汤(4-6人份) 材料:薏米40克、玉米芯0克、玉竹0克、冬瓜克、猪瘦肉克、姜片,盐、水适量。 做法:薏米浸泡约一小时,洗净备用;冬瓜切厚片,玉竹、玉米芯、洗净;姜入无油锅内小火爆干焦色;猪肉入锅内翻炒至微焦;所有材料入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煮开,转小火煲约小时,入盐调味即可。 功效:生津养胃,利尿祛湿,健脾益气。 南瓜百合羹(4-6人份) 材料:南瓜00克、鲜百合克,水毫升,盐适量, 芡汁料:生粉3汤匙,水两汤匙,调匀,分次用。 做法:南瓜、鲜百合分别洗净,隔水干蒸熟,搅拌机打成茸状;毫升水滚开,入南瓜茸煮约0分钟,勾芡,下盐、麻油调味;毫升水,入百合茸煮0分钟,勾芡、盐、麻油调味;两种羹分别倒入碗中,摆盘成太极图案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补肺安神,清余热。(适用于发热疹病初愈调养) 丝瓜豆腐羹(4-6人份) 材料:丝瓜、豆腐各00克,高汤毫升,蛋白一枚,姜丝、葱丝各1/汤匙,水适量。 做法:丝瓜洗净,去皮,与豆腐一起切成小粒,分别汆水片刻,滤出备用;锅中入高汤、姜丝煮滚,下丝瓜、豆腐丁、葱丝,滚开后勾芡,淋入蛋白搅拌成蛋花,入盐、麻油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养胃,除热利肠、解痘疹疮肿、湿热积黄。 番茄豆芽素汤(4-6人份) 材料:番茄00克,黄豆芽(或绿豆芽)克,姜片,水、盐适量。 做法:豆芽洗净,去根,无油锅内翻炒片刻,微缩水状态即可;番茄洗净、切片;锅烧热,入少许油爆香姜片,入番茄翻炒片刻,加水烧开后,入豆芽菜,滚煮一会儿,入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清心降火。 豆腐生菜肉丝汤(4-6人份) 材料:豆腐克、生菜、肉丝各40克、葱丝、姜丝少许,高汤0毫升、盐、麻油适量。 做法:豆腐洗净、汆水、切块、泡冷水备用;生菜洗净、切丝;肉丝用生粉、盐或酱油拌匀腌制片刻;锅中入油,葱丝、姜丝爆香,炒香肉丝,入高汤、豆腐、生菜,煮滚,入盐、麻油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生津、和脾胃,利尿去大肠热毒。 古中医养生食疗,是天与地、阴与阳、内与外、动与静、与世间万物的平衡法则。是需要我们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念持续长久传承延续下去,养生食疗没有急功之法,只有细水长流、静心养护……以上言论仅供参考,如遇此症还需配合专业中医师的诊治,切勿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zp/7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乡味醋卤凉面,凉州三凉,这东西只有武
- 下一篇文章: 吃完鸡蛋别立刻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