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1道私房菜合肥人你都吃过吗一道菜,
凤凰读书 引在某种程度上“吃”是一种情结,一种感受。现代都市的繁杂更让人们向往回归自然的意境,向往简约纯朴的美食,下面来说说我最爱的菜和一个故事 --外婆家的大碗菜-- 一道菜一个故事 Astoryofadish 不知道为什么 小时候特别喜欢去外婆家 一放假就缠着妈妈去外婆家 每次到了外婆家 外婆就会立刻把“好东西”都拿出来给我吃 总觉得外婆家有好多好多好吃的 特别是外婆做的饭菜 总是那么可口 家是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母亲则是人们心底最温暖的情感来源。 奔波在忙碌的生活中,当我们疲惫时,心里总是会不经意的回想起妈妈菜的味道。 也许那道菜并不名贵,也没有太多花哨的摆盘 但是就那一抹看不到的浓浓的菜香味儿,却成了跟随我们一生抹不掉的记忆。 接下来介绍几款土菜 先看看菜单吧! “家常菜,加点小技巧更好吃”系列 1.排骨藕汤 2.阳春面3.山西糊糊4.梅菜扣肉5.程氏茶叶蛋6.锅贴饺子7.家乡菜油煎豆腐8.绿豆汤9.鸡蛋饼10.腌制酸菜11.螃蟹茄子 “特殊食材,特殊私房菜”系列 12.榆树钱儿粥13.黄荆辣酱14.炒栀子花15.黄花酱16.西瓜酱17.香椿炒鸡蛋18.辣椒炒月饼 “地方特色菜”系列 19.山西调和饭20.台南棺材板 “有故事的菜”系列 21.鸡蛋汤22.猪肉渣粉丝儿大包子23.烧烤土豆片24.蔬菜粥25.鸡蛋羹26.红烧鸡翅27.皮辣红28.红烧小杂鱼29.咸菜罗汉狗子鱼30.泡萝卜31.玻璃肉 家常菜,加点小技巧更好吃 1“排骨藕汤” 每到初秋初冬的季节妈妈总是骨头煨汤,文火煨到肉烂脱骨,藕块吃起来口感粉糯,吃几口藕再喝上一大口汤,香浓清甜。 妈妈知道我爱汤里搁点胡椒,每次都会单独给我放上一点点,汤喝到最后碗底时辣辣地,从清香到微辣,是记忆中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2“阳春面” 老家美食众多,非得挑一样的话,不过一碗阳春面。取材虽然简单,但做好不是易事。 乡贤汪老曾言:荤菜素烧,素菜荤烧。 阳春面的功夫就在这熬酱油上。上好虾子酱油加入荤油(猪板油)葱姜蒜花椒茴香等诸料俱全小火熬制。碗里放入熬好的酱油,米葱或蒜叶,黑胡椒,虾米碾碎的虾粉,讲究的可以放些蟹粉。面要用高邮产的水面,煮不烂,有劲道。下锅不用太久,两三分钟即出锅。加些水,略微一拌,阳春面遂成。 我喜欢吃干拌,配上两根油条,一碗豆浆,那叫一个满足! 3“糊糊” 我是山西人,五花八样的面食理所当然就是我的满腹乡愁,对我来说最具别样的就是“糊糊”,暂且这样叫它吧。 这种美食只有在火炉上才能做出它该有的纯香,再沾上炒的西红柿酱,弄好的酱里要加上炖好的猪肉(家里都是提前炖好,需要的时候吃一些),黄瓜丝,青椒,陈醋,一块一块沾着吃,满嘴滋味…… 4“梅菜扣肉” 我最喜欢吃我妈做的“梅菜扣肉”。 这道菜选材很重要,一定要选那种五花三层的肉,这样的肉瘦中有肥,肥中有瘦,做出来的小薄片才能连在一起,不至于在中间断层。肥肉部分看着肥,但是吃到口中却是肥而不腻的,既筋道又绵软很香很香的味道。 5"茶叶蛋”和“过年粽子” 每到过年回家,望着铺满扁担的粽子,闻着满屋飘香的茶叶蛋。幸福感爆棚! 过年是家中“老太君”——奶奶的专场。奶奶的老家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徽州,过年的习俗也是颇有讲究,别的不多说,来“韶韶”我家特有的茶叶蛋吧。 记得小时候奶奶就有一个宝贝罐子,每当看到那个罐子我都开心的合不拢嘴,因为我又有口福了! 奶奶总是会提前准备好橙皮、橘皮,坚持自己晒制七七四十九天,再把煮熟的鸡蛋轻轻磕开,配合陈皮,八角,茶叶和程氏秘制酱料一起放入大罐子,煮上三天三夜,期间香味满益,让人谗言欲滴。 鸡蛋出锅后,慢慢剥开,闻着淡淡的香气,看着美妙的大理石花纹,蛋白细腻,蛋黄绵软,两三个瞬间下肚,回味无穷。因为奶奶姓程,亲戚朋友都亲切的称之为“程奶奶茶叶蛋”。 我们家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过年必吃粽子。说到这你也许会好奇,不是端午才吃粽子吗?是的,在奶奶的老家,过年也是要吃粽子的,豆沙粽代表甜甜蜜蜜和和美美,腊肉粽代表来年生活富足,因此,老一辈总是珍而重之。 粽叶是山上现采的,糯米是乡下送来的,豆沙是精心烹制,吃不到任何杂质。 “粽子要趁热吃”奶奶总是这样说。作为一个“豆沙控”,每当粽子出锅,顾不得热度,我就迫不及待的用勺子舀上一大块放进嘴里,米质软糯,豆沙清甜,滑过舌尖,吞入腹中,满足感幸福感流遍全身。份量足是老家粽子的第二大特色,爱吃肉的爸爸总是可以在肉粽里得到满足。质地精良大块猪后腿肉,肥瘦搭配,口感满分,能量满分。 6“锅贴饺子” 自家做的锅贴饺子。面是放上鸭蛋揣的,馅儿,是韭菜,红薯粉丝,鸡蛋花,辣椒面,腊肉丁,有时放的是炼猪油剩的油渣。 在土灶大锅上炕的,饺子不宜过大,比平时吃的水饺还小点。炕好后,可以沾蚕豆酱或者醋一起吃。味道很好很好。 7“家乡菜油煎豆腐” 家乡菜油煎豆腐,从小时候吃到现在,一直没有忘记那味道。 豆腐稍沥干,油熟下豆腐,滚动锅底,撒均盐,豆腐不沾锅,煎至黄金色。翻面同样煎。不用喷水。会又外焦内脆,酥香爽口。现如果加点糖,更甜生津,味道久久回味。 8“绿豆汤” 小时候喝的绿豆汤一直都是煮到绿豆开花的,长到20多岁才知道绿豆煮开花其实就没有清火作用了。现在一喝没煮开花的绿豆汤就觉得简直是没煮熟一样。真是遗憾,口味已经确定了,这个对食物的偏好态度真难改变。 可没想到女儿竟然不喜欢喝开花绿豆汤。这个事情难办了。诚实的煮成不开花的那种么?还是算了吧,那么就滑头的试试水煮多一点的开花绿豆汤吧。 毫无技术含量的绿豆汤煮饮方式:壹,绿豆洗干净,绿豆数量自主。贰,加水在锅里泡起来,水量丰俭由人。叁,加冰糖煮,煮熟即可,希望绿豆开花就小火煮长时间点就好。多简单,毫无悬念。 9“鸡蛋饼” 几年前有段时间我没有地方住,寄居到了一个阿姨家里,我跟她的女儿也是好朋友。那天她们家没人,我们两个捣鼓着做饭,但是……由于谁也没想起来买菜,食材不够没法做,后来我用面粉煎了饼才算是填饱了肚子。 严格说起来并不算是一道菜,只不过因为是和朋友独自操作才显得难忘。 面粉兑水,不要太稀也不能太稠,打鸡蛋搅匀,切葱花撒进去继续搅匀,然后加入适当的调料,对了,面粉里加点生粉煎出来的饼会很酥。平底锅倒入适量油,少了容易糊,多了太油腻,将搅拌好的面糊均匀淋入锅内,一面煎至微黄,翻过来煎另一面,反复操作直至两面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最后,边煎边吃,煎完吃完才是吃煎饼的真谛。 一晃几年过去了,不知道我那个朋友还记不记得我给她煎的鸡蛋饼。愿一切都好。 10“腌制酸菜” 在我老家的冬天,吃的菜,大都是母亲晒的干菜和腌制的酸菜。尤其是母亲腌制的酸包包菜令我回味无穷,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常帮母亲打下手,腌制酸菜。 每到秋末,母亲便开始腌制酸菜了。清早提着篮子,拿着镰刀到菜园,我会屁颠屁颠的跟在母亲身后到菜园,看母亲动作麻利的挑选长得最大,包得最紧密的包包菜。然后用镰刀小心翼翼地割下,我欢欢喜喜地从母亲手里接过包包菜一个挨一个的放到篮子里。 回家,母亲洗菜坛子,我便把包包菜的叶子一片一片的掰下来,放到盆子里清洗一番。记得母亲一边清洗坛子一边望着我说,腌菜无巧,要把坛子洗好,丫头你要记住哦。 母亲在把菜用刀切好,往坛子里装的时候,又再三跟我说,丫头,腌菜,手一定要洗干净,菜一要压紧,这样腌好的菜,色鲜味也美。 待寒冬腊月,家里杀猪了,这时候母亲才将酸菜坛子打开,用筷子夹一大盘子酸包包菜,然后掺和瘦肉或是五花肉一起炒了做菜吃,饭桌上,眨眼间,我们姊妹们把母亲炒的两盘子酸菜瘦肉吃了个精光。那味道至今不忘。 再后来,我们姊妹都成家,不在她身边了,母亲依然不辞辛苦的腌制很多坛子酸菜,给我们送到家里。 我多么希望母亲腌制的酸菜一直伴随着我,幸福着我,可是母亲老了,又多病,再不能为我腌制酸菜了,想想,我特别难过。怎么这么快,母亲就老了呢,让我有点措手不及。想到酸菜的味道,我便想起年迈多病的母亲…… 11“螃蟹茄子” 我的私房菜是螃蟹茄子,好吃下饭。 做法很简单:把螃蜞弄干净掏碎,茄子切小块加盐白酒还有其它调味品,第二天起油锅煮熟就行了。 特殊食材,特殊私房菜下面的私房菜,它们的食材总有些新奇,取得这样的食材,需耐心等候时节,也需做菜人慢慢搜集。在如今,这样的菜,自然格外难得了。 榆树钱儿粥 或许是长大了的缘故,总是喜欢在回忆中找寻家乡的味道,苦想之后,能刺激味蕾和留恋的莫过于童年榆树钱儿粥。 用鲜嫩的榆树钱儿(榆树的种子)熬出香喷喷的粥,既能解渴,消肿,又能在舌尖上体会春天的味道。 小时候,能做出这样粥来的人不多,奶奶便是其中之一。有时春日的午后,放学路上,在三三两两的行人中,就会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与蹒跚步伐相伴的一筐翠嫩的榆树钱儿,令人欢喜,雀跃。 老家的辣酱 看完发现,老家的辣酱就是这么做的。 麦子蒸熟盖上黄荆发酵,然后洗净加盐加开水,加剁碎的鲜辣酱,糯米饭,在太阳下晾晒发酵,直至成辣酱,这就是永丰辣酱…… 炒栀子花 最怀念每年五六月的栀子花。 我是农村人,野生栀子花在我们家附近随处可见,村里老人包括我奶奶都会在这个时候采摘很多栀子花回家,一部分别在头上,洁白的栀子花透着一股清香,真的很美好。 另一部分每年都会做成一盘菜,虽然成品不是洁白清新的样子,但是又有了另外一番复古的韵味,很成熟的棕黄色,虽然是炒栀子花,但放的油真的不多,火候也不会很大,因而细细咀嚼的时候口中还会有栀子独有的清香味。 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奶奶轮流被叔伯接去赡养,已无人看守家乡老屋,只是我知道每年六月那里的栀子依然清新盛开,那是我难忘的小时光。 姥姥的黄花酱 小时候在夏天的原野里,寻觅一朵朵黄花,一朵、两朵、三朵……每当采够可以吃一顿的量,姥姥就会对我说可以啦,不要太贪心。于是看一朵朵黄花点缀着原野,蹦蹦跳跳回到家里。 黄花洗净配上自家酿造的豆瓣酱烹制,过程简单,味道却好的不得了。我已经不会蹦蹦跳跳地去走路,却还是会想念家乡夏天的黄色花朵,想念姥姥黄花酱的味道。 西瓜酱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八年,从外祖母去世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尝到她做的西瓜酱了。从 西瓜酱的制作不难,主体使用长毛的黄豆发酵做的黄酱,当中在放入时令的西瓜。 至于西瓜如何处理,西瓜与黄酱的比例之类的,我是不知道的,就连妈妈和妗子们也不知道,她在的时候都是她做给我们,谁会料到她去的那么突然。 我还记得有一年,我在学校寄宿一个月方能回一次家,开学的那天,她把酱加瘦肉和肉皮炸了给我带上,酱加油炸了以后本身就香,再加上肉就更香了,到了学校自己没吃多少,反而都被同学们分掉了,当时就别提自己有多自豪了。可以西瓜年年有。人却已经没了。 香椿炒鸡蛋 记忆最深的应该是香椿炒鸡蛋。 小时候自家菜园子里有一颗香椿树,但是每年长的枝桠都不多,最嫩的都在树顶;每到那个季节都会缠着爷爷用长竹竿绑了镰刀钩下最嫩的那些,每捡起一束都开心的要命;再配上自家老母鸡下的鸡蛋,从内到外的香味到现在都难以忘记。 去年那棵香椿树被雷劈断,记忆里的美味就到此结束了,虽然现在去饭馆也能吃到,却再也找不到亲自取材自己做菜的乐趣了,大概回忆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不仅是美食还有曾经的快乐。 辣椒炒月饼 辣椒炒月饼。辣椒,鸡蛋,任意口味月饼,各自油炸一遍,最后放一起翻炒,本人亲测,只是味道有点怪,不会有事…… 地方特色菜这是两道地方特色菜,也许你可以学学: 山西的调和饭 山西有道调和饭,不是菜,却令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 夕阳西下时分,小米下锅,大火烧开,小火慢煮,小米开花时,加黄豆,鲜豆角,南瓜,土豆块,虾米,再慢炖一小时,最后加细面条一把,可用西红柿烹锅,端碗时加花生米碎。这是汤。 还有一道搭配,叫锅搁撂,白面,玉米面,绿豆面等杂粮调成糊糊,丝瓜切丝撒进去,用山西专用烧饼铛烧了,软糯可口,沁人心脾。 台南的棺材板 棺材板是台南最出名的小吃之一。这个小吃由许六一先生发明,因其外形像棺材板而得名。后来有些店家为求吉利,将其改称为官财板。 朋友家住台南,临走前住她家,她教我做了这道小吃。 一个由油炸过的麵包做成的盒子,中间掏空,里面装上鸡肝、鸡肾、鸡肉、豌豆、马铃薯、胡萝卜等食材,最上层再扣上一片薄薄的麵包片。香甜的麵包正好缓解了肉类带来的油腻,只是一口,那种甜腻的味道就触动了全部的味觉神经,真是此生难忘。 有故事的菜这些菜,无巧,却因有故事,而有滋味。 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不管喜和忧,因为有美食,总有一番难忘的味道。 ▼ HA:自力更生的小吃货 因为小时候家里人多,妈妈工作又辛苦,所以做饭的时候总是着急,我记得小时候爱吃炒土豆丝,但是妈妈炒的总是硬的,包括烙饼炸油条也是硬的,做的饭仅仅是能吃。 所以她每次做饭我都在一边看。等到三年级了要上早自习,早自习下课后我就自己在厨房里做鸡蛋汤,放点葱花,就这样大概整个冬天都是这样。 现在我特别喜欢做菜,终极梦想是一名厨师,给身边的人做好吃的。 ▼ 诗露花语:老师家的猪肉渣粉丝儿的大包子 小学时代,语文老师特喜欢我。有次去她家吃晚饭,生平第一次吃猪肉渣粉丝儿的大包子!那个香,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一口气吃了好几个,要知道我是特挑食的。现在想想也是回味无穷,这么多年一直也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食物了! ▼ 人生海海:再香的饭菜都觉得索然无味,好像争吵比美食更有意义 记忆里最动人的一道菜是妈妈做的,烧烤土豆片。 那时正在上初中,和妈妈的关系可以说是剑拔弩张,我的任性我的暴脾气一股脑地在所谓的叛逆期开始喷薄了。 再香的饭菜都觉得索然无味,好像争吵比美食更有意义。那次和妈妈吵完架,赌气不吃饭,一个人游荡到深夜,饥肠辘辘回到家。 习惯早睡的妈妈开着电视,等着我。她问我吃了没有?我摇头沉默。秋天的夜里,她起身去了厨房,打开电磁炉,油温起来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在深夜里散开,我们的争吵和尴尬好像刹那间在油烟里化作虚无。 紫苏叶子的香味混着辣椒粉的辛香,还带着点土豆的焦香。配着一碗米饭,筷子没有停下的时刻,多种刺激的感觉混合在一起,只觉得有个家,真的好。 我们沉默不语,我们互相深爱,我们知道,爱永远大于一切。 现在长大了,还会嫌弃当年那个叛逆的傻傻的自己,还会心疼那个时候背负委屈仍静心烹饪美食的妈妈,在所有少不更事的夜晚,她的美食就是我的港湾。 如今出来上大学,在异乡吃过很多很多美食,却很少吃到那样精心精意的韵味了。 烧烤土豆:材料:土豆紫苏叶青豆花椒粉辣椒粉盐做法:将紫苏叶和青豆先放进油锅里炝锅,再放入土豆,最后放作料。 ▼ LH:痛经时的蔬菜粥 印象最深刻的菜就是在痛经疼得要死的时候,妈妈煮好的蔬菜粥,里面没有一点盐,没有一丝糖,确实妈妈心疼我最好的体现。吃进嘴里第一口是清淡,第二口是满足,第三口是知足。 ▼ 姜雨彤:从不做饭的爸爸做的鸡蛋羹 爸爸一向很少在家,他要去喝酒。我们喜欢爸爸喝酒,喝醉了他就不再板着脸,有时甚至会陪我们玩。 有天晚上我们嚷饿,妈妈说家里没有零食。醉酒回来的爸爸突然说,我来给她们做个拿手保留项目吧。我和妹妹一齐长大了嘴巴,因为爸爸从来不做饭。 磕四个鸡蛋到碗里,加盐和少量胡椒粉打散,边加温水边不停搅拌,上锅只蒸十分钟,爸爸的鸡蛋羹光滑细嫩的就像豆腐脑。加好香葱和酱油,爸爸得意地朝我们眨眼。 那一年我六年级,妹妹三年级。等我们大学毕业以后,爸爸越发不爱参加亲友家婚礼。别人嫁女儿,老爸在台下泪眼婆娑。 还是嫁了,只是偶尔会打电话给老爸吹牛:爸,我今天给他做了你教我的鸡蛋羹。太好吃了,他幸福得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 巴尔·冯·奥贝斯坦:失去的你做的红烧鸡翅 最喜欢你烧的红烧鸡翅。看着我大快朵碩,你温柔的说慢点吃,再给你做。这不是母亲做的鸡翅膀,但是却是你对我这样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男子的无私的纯爱,可惜我却放弃了你。 如今的妻子很懒也不会做饭,都是吃食堂。回想以往,我的确是自作自受,还是爱鸡翅 ▼ 孤:初恋的味道 我所能想到的是:她在院子里拔几棵长到七八分熟的洋葱(新疆叫皮芽子),摘一个西红柿,两个辣椒。用小刀削成丝儿状,撒入适当的盐就好了。 菜叫:皮辣红,她叫:穆斯林。 总能想到那时脚受伤在家修养,放学了,她在校门口拐弯处买一个热热的馕,然后借辆自行车,就去找我,我俩一起吃着这道菜,一起辣的脸蛋儿通红,用手在嘴巴跟儿前来回煽动,跟我聊会儿天,她就又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回去学校上课! 这个故事叫初恋,她叫爱情。菜是有故事的人! ▼ 乡村拍客饕餮先生:冬夜喝酒吃鱼 老家在苏北里下河平原的盐城西乡,水网密布,小鱼小虾特多。每天早上菜市场门口总有许多乡下人拎着盛满小鱼的水桶在哟喝,这些鱼都是野生的,有小刀子鱼、白条、昂刺、罗汉狗子、虎头鲨,还有小虾,杂七杂八的,价格也便宜,5块钱能买2斤。 红烧小杂鱼是我的拿手菜,家人和朋友都喜欢吃。 买回家清理干净后放在锅里,先把葱花姜末在热油中跳一下起味,再放入小鱼,加水、盐、酱、老抽,记住不要用铲子翻动,那样鱼会碎的,等到锅内沸腾,鱼眼睛珠子凸起,则这道菜就好了,那是鲜味扑鼻! 刚参加工作是在一个水乡小镇。我常去斜对门的邮局寄信,认识了那里的老吴。因为老吴嗜酒,有事无事的喊我去他家弄几杯。 一个寒冷的冬天,老吴早上弄来一篮子罗汉狗子鱼,佐以大把子咸菜煮好,晚上纷纷扬扬地下起了鹅毛大雪,这时鱼已冻起来了,我和老吴就着一大碗鲜美的鱼咸细酌慢饮。外面雪落无声,屋内酒香四溢,一碗鱼,两个人;一杯酒,两颗心……此刻的我们喝的不是酒,也不是寂寞,而是火一般的激情。 有了一碗鱼,飘雪的夜晚便没有了孤单,如豆的灯火,激情四射的光芒从窗格子穿透到雪地上,洒落淡淡的醉意。雪花无声,意趣天成;有酒学仙,无酒学佛。既然酒逢知已,何不慨当以慷?那一晚,或者说那一夜,我只记得有过一碗美滋滋的鱼让我乐不思蜀,要说还有,就是如我青春一样圣洁的雪花,开放在让我值得拥有的冬天。 ▼ 第二紅:邻居家的泡萝卜 很爱吃泡萝卜。小时候经常去同学家里要。这是一道普通的家常佐餐凉菜,但我印象深刻。 我上小学的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所有能入口的东西都是美味佳肴。我的一个好朋友的父亲特别会做各种泡菜,辣椒、白菜、萝卜,经他在泡菜坛子里捂几天之后,拿出来都是馋死人的美食。特别是泡萝卜,颜色粉红粉红的,酸脆里有点辣,嚼起来嘎吱嘎吱响,我能端着一碗泡萝卜,一口气吃下去,然后有无比幸福的满足感。 其实,这种泡萝卜就是普通的泡菜,如今一些餐馆免费提供。现在再吃,竟毫无当初的感觉。 ▼ 老有所学:抗美援朝的老首长做的玻璃肉 年,我们在军垦造纸厂工作,当年的生活很艰苦,食品都是凭票供应,副食供应就靠我们自种菜,养猪,改善伙食。 有一年,一个抗美援朝的老首长,亲自下厨为我们做了一道好吃的菜。又香又甜。四十多年没吃了。 现在人看来是垃圾食品。菜名就叫玻璃肉。 这道菜做法很简单。就是把肥肉切成拇指粗条。然后放在锅里炸。这样肥肉的油出来一部分。捞出来晾凉。然后用油熬白糖。等待白糖溶解后。把炸好的肥肉条放进去。保证每个肥肉条都沾上白糖,凉后一吃,又香又甜,至今还能回味起它的味道,回忆老首长亲自下厨的身影!! ▼ 年与时驰:爸爸离婚前的醋溜土豆 我爸喜欢做饭。我从小吃到大,口味被他养的刁且重。 最爱的一道菜是醋溜土豆,酸辣还有些甜。打这些字的时候还能想起隐约回忆起滋味。上一次吃到还是是在旧历的三十下午,我和妹妹平常挑食,久违的食欲大增,饭和菜都吃的特别干净。那天不等天黑就被妈妈接回家了。 如今他和继母继弟还有我同父异母的小妹妹生活在一起。听别人说他们总是在外面吃,很少在家做了。 我也已经很久没去过我长大的那个屋子,可能再也吃不到他做的饭和菜了吧。 ▼ 雨田:符合节气的菜 每个节日甚至每个节气妈妈都会提醒我要吃什么,给我做好,除了粽子月饼,还有腊八粥桂花糖芋头馄饨馒头五花八门,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这些土菜 真的是好吃到爆! 小略好多没吃过呢 数十载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桑田变高楼。借网络热语“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都没看见。诗人北岛说“人在的时候,总以为有机会,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就少一面。”当年吃外婆的菜的时候,哪曾想过,以后再也没有这个味了,这道美味佳肴只留在记忆里了。我们都已经赶上了当年父母的年纪,重复着当年父母为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一直踩着父母的足迹直行,为何不放慢脚步,转个弯掉头回到父母的怀里。在流年里我们已经遗失了很多东西,错失的无法弥补,在接下来的人生里请不要留下遗憾,活在记忆里的东西多半有些荒凉。且行且珍惜!那么对于私房菜你又有哪些独家记忆呢? 合肥人,快在留言区说说你 #最爱的菜和故事# 全攻略编辑:大白责任编辑:略爷 来源:合肥楼市合肥新地产及网络综合 合肥全攻略(ID:lezaihefei)综合整理,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商务合作 加(略爷)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zhouxiangdx.com/jdhwh/972.html
- 上一篇文章: 五六月全国最美赏花地,非大深圳莫属荷花
- 下一篇文章: 口腔溃疡的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