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作品欣赏

南北秋游二则

■?王崇彪

泉州掠影

1

对泉州较早的认识,源于刺桐。中学读《马可?波罗游记》,见内云泉州为刺桐城。原来古泉州多刺桐,亦如我的故乡遍植桐树而得名桐城一样。刺桐城与桐城,仅一字之异,故览名而难忘。于今我来泉州,果多见刺桐耸立行道旁,且在这秋末开着红花,赤蝶似的展翅于羽叶间。它们比我于长江南北所见的同类包括海桐,都高挺秀颀得多。

2

当然,对泉州的更深认识,则赖于历史中的人。某个端午,手揣卖艾所得的一把硬币,前往城关新华书店,看到几本无注释的书,打一折卖,其中有李贽的《焚书》《续焚书》。当时崇法批儒,李贽被推为“法家”。虽不甚读懂他这书,但从中知道了他是泉州人,而且他的祖上还是泉州巨商。对他提出的妇女平等、人人皆可为圣,也就有了一点了解。可惜他遭到迫害,在古稀之年以剃刀割喉而死,魂断异乡。在泉州,没有他的墓冢,所以我们这次来泉州也无法凭吊他了。学历史后,又知道了抗倭英雄“戚龙余虎”,即戚继光和俞大猷,而后者则是泉州人。如果说武艺,什么瓦岗好汉、梁山英雄的本事,多为艺人夸张,而俞大猷的武功盖世,则是实实在在有史可稽的。他神勇无比多次力挫强敌,并将许多精于武道的日酋斩于刀下,即便年愈古稀,余勇却胜于廉颇,驰骋疆场不逊英年,直至八十才致仕还乡,可谓“忠诚许国,老而弥笃”。其墓在泉州磁灶镇苏垵村,已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磁灶镇乃中国瓷器发源地之一,尚有南朝以来的一些古窑址。只是我们去了南安,与磁灶失之交臂。泉州还有更著名的人物,就是前两天我已涉笔的郑成功。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出生泉州南安。郑芝龙原是一个成功的海商,与其他巨贾不同的是,他拥有相当规模的船队和武装力量,后被明廷招安任一方大员。他娶有五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是日本人,生下了郑成功。郑成功十多岁自东瀛回到故乡泉州,随父抗战,受到隆武帝的恩宠,赐姓朱。清兵入闽,他一直麾兵抗清复明。他的最大功绩,是打败荷兰侵略者而收复台湾。可惜,三十七岁时他在台湾暴亡,有学者考证其死因是被人投毒,含恨“大呼而殂”。清统治者对这位民族英雄还是尊重的,康熙曾下诏:“朱(郑)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南安是是泉州古三邑之一,有“海滨邹鲁”之称,人文古迹颇多,我们只去拜瞻了位于橄榄山麓的郑成功墓。大墓应是合墓,因附祖茔,原无墓名,现见的墓碑是今人所立。墓前不见苔痕斑斑的辟邪天禄护卫,但耸立着郑成功跃马佩剑的英武铜像。两侧,各建有一座古雅的石构憩亭,亭外有云霞般的花树,没有老柏古松。据说民国时期,郑成功的墓也被盗过两次。似乎每个时代,不乏只崇拜金钱而不崇拜爱国英雄的败类。

3

我们拜谒泉州,除掉有历史人物的原因,当然还有向往已久的名胜。先往泉州东湖。来泉州后,又听当地人说,因泉州城形似鲤鱼又名鲤城,而东湖则是鲤城的“鲤珠”,值得一观。湖于泉州城区东北角,已被辟为公园。门前有百鲤广场,大约是突出鲤城之意。湖面近百亩,秋水盈盈,北隅尚有些擎盖残荷,有木质构建标曰“星湖荷香”,环湖还建了二公亭、东湖亭、波恩亭、揽古亭。看有关文字介绍,方知这些亭子全是“长亭连短亭”的古亭,现为复建,其中二公亭因纪念唐名相姜公辅、欧阳詹履职泉州所建。湖西还专建有儿童乐园和游船码头,湖上有各式儿童小舟游弋,但成人游船寥寥,偶有恰恰若莺啼的女子笑声,随着轻盈温软的风传来。湖岸另植造有星湖草坪和友谊芳林,花树甚繁。我认识的南方嘉木除刺桐外,尚有南洋杉、悬铃花、凤凰木、鸡蛋花、洋紫荆等,大都姹紫嫣红,十分养眼。花草也俱粉面含春的样子,大丽花、竟蟹爪兰、琴叶珊瑚、蓝花草、鱼尾葵,无不竞华夺目。看来这东湖,无处不艳、无时不春了,可谓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4

泉州府文庙,也值得踵武一番。文庙全国各地仍存不少,但为何此地称府文庙?我猜测大约是因为泉州在古闽时为府,府下各县另有文庙的缘故吧?但一入府文庙,方知其历史太悠久,规模太宏大,集唐、宋、元、明、清孔庙的建筑风格和形式为一身,为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正面有八根浮雕盘龙檐柱,为海内文庙中所鲜见。殿前砌嵌有牡丹、芙蓉、扶桑等浮雕的露台。台下的通道和拜庭两旁,老得怕人的榕树盘根错节,冠盖阴蔽日月,并垂下无数长而粗的胡须。半月形泮池上的石梁泮桥,不知走过多少金榜题名的泉州学子,那春风得意的足音,似乎还在泮池的芹绿中低回。。大成殿内,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正中有高大而色温的孔子塑像,两旁配七十二哲画像。展陈的文物有传世祭孔乐器、舞器、礼器,以及青铜豆、铭文编钟等。西庑为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东庑是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有鸟在庑外的树冠上唶唶吟唱着,声似诵读“不亦乐乎”。我不是公孙冶长,不知它是何鸟,更不晓它是否会读论语。

5

到达开元寺,是次日午时。开元寺大门前是条通衢,机动车尤其是电动车川流不息,游人三避而过之。远远仰望,看见两座古塔耸立于黄垣内的东西梵宫之上。东塔为镇国塔,唐时为木塔,宋时改建为石塔,为仿木八角攒尖顶楼阁式建筑。塔盖上有铁香炉、铜宝盖,塔刹尖顶为沃金葫芦。外壁正面设四门,侧面设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所有门龛的两旁,均刻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天神、佛弟子等浮雕造像,栩栩如生。金风吹拂,八角上的塔铃叮当作响,让人如聆纶音。西塔名仁寿塔,先于东塔十年建成,高度似比东塔略低,其形制几与东塔相同。大雄宝殿外,古榕或张华盖或偃仰身姿,间见直干云宵的菩提树。殿前月台须弥座,雕琢七十二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内粱槽间木刻二十四尊飞天乐伎,这些在国内古寺建筑中罕有其匹。其东石道旁,分立有两棵几抱的古树,拱卫若门,一丽女独坐于荫下,似在低眉沉思。不远处有人戴一旧草帽,正在挥帚扫着窸窣的落叶。走近一看,不是扫叶僧,是位黧面老妇。叩问她那两棵数拱大树的树名,她说是芒果树。我仰望树上,末见芒果,大约已过了果期。我在禅院内,还看到了弘一法师纪念馆。馆在维修,但台阶上草仍绿着。弘一法师即是“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并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李叔同大师。李大师皈依佛门,传书日本妻子诚子,诀别云:“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诚子与李大师发妻俞氏不远千里赶往定慧寺,长跪于寺前哭泣:“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吾?”李大师却未许她们入山门一步。这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著述甚丰,我只读过其中的《南闽梦影》《清凉歌集》。他生命的最后十四年,是在泉州的寺院修持度过的,其中以开元寺内尊胜院时最长。我根据大师南闽十年的回忆,猜想如今的纪念馆应该就是内尊胜院。经与一位矮锉的中年建筑人协商,我终于得以进入。里面光线昏暗,那只比正常钟慢两刻的著名草庵钟不在墙上,也不见自称“二一老人”的大师的题铭“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那些大师所刻的印章大约也被转移了。我致了谢,走出院门,只闻外面闪着光泽的娑罗树的叶子在风中絮絮,仿佛大师在此处讲演时的结语:“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可是,他又为何斩断世俗情缘、遁入空门?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人,偏要青灯黄卷,断食茹斋,枯槁的面容,让劝他剃度的夏丏尊也生悔意了。我想,倘若李叔同不受戒为僧,也许生命更健旺些(大师仅过下寿而终),因而在俱多艺术上会有更大的建树。虽然佛说,一切俱为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但修行者也无需断绝人间烟食,他毕竟是长着嘴巴的。在开元寺弘法的名僧甚多,除弘一,我所知的还有木庵禅师,其率僧徒及佛教画师黄福官东渡日本弘法,开创了日本佛教盛宗———黄檗宗。在寺内一巨大石壁上,刻有一诗:“人间漫说上天梯,万转千回总是迷。争似老夫岩下坐,清风明月与心齐。”据说此为唐时天竺僧人智亮来开元寺修持时所作。此诗与弘一法师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颇为相通。

6

次晚宿涂门街。涂门街也是泉州一大景观。其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千余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沿街可探清净寺、文庙、关岳庙、世家大厝、棋盘园等古文化遗存外,也可感受一番浓郁的商贸气息。路一侧,为自由市场,饮食、服装、百货、古玩、特产……应有尽有,灯火璀璨,来往者摩肩继腫,时有后坐斜坐有短裙女子的电动车穿行其间,行人唯恐避之不及。更有甚者,将机动车自由停放于不宜停放的场所,如如的行人我行我素,也不怨怪。我与同行的金陵老吴,想一啖乌糖或四里的沙茶面,以及白米龟和猪血汤,这都是著名的闽地小吃。也许今晚无此口福,跑了一条街,最后以扁肉燕代之。其肉似吾故乡桐城的水碗,味颇佳。回旅舍,写一段泉州的游踪,品几篇微刊文,上床入梦乡矣!然梦中仍在观赏泉州的市花刺桐花,梦也香甜。?

秋穿红石峡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中载:“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实际上,当今世界上许多崇山峻岭原来就是汪洋大海。现在,我们游屐所至的豫晋交界之云台山,十几亿年前即是浩瀚水面,后因造山运动,形成了群峡并列、悬崖梯叠的“嶂石岩”景观。其中的红石峡,又独具特色,整个峡谷由红岩绝壁构成,属于中国北地鲜见的丹霞地貌。所谓丹霞地貌,就是指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我在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及本省齐云山,都曾触摸过这种“赤壁”,往往还能看到上面尚有古海洋生物遗迹,如贝壳、鱼类化石一类。而于红石峡,许是走马观花,我未发现,但看到了岩壁的大型交错层理,岩石中保留的波痕、泥裂、交错层,就是当年古海洋存在的佐证。读过嵌在壁上的文字,我们不由肃然起敬:十几亿年前的历史刻痕依旧,人间的兴亡代谢仅是其间的几朵浪花而已,而短短的奔波人生更乃渺小如几滴水点。我们行走于赤壁夹峙的深峡中,仰望狭长的天空霞蔚云蒸,前面群壑隐隐,有丝丝光亮跌落在下面的碧潭里,仿佛沐浴在秋月之下,不免会想起曹丕“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的诗句来。原来,这里叫“一线天”,极为逼仄。蚁行而出,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条长长的瀑布,宛若一条腾飞的白龙,故称白龙瀑。细看两侧丹山耸立,恰似一对古代的石阙。右侧有一抹红艳艳的树木,看不清是枫槭还是黄栌,有长尾黑鸟在飞鸣上下。峡下是一条曲折的长溪,溪水或若龙吟,或似鸣筝,显得有些委婉悠长,但也有飞湍喧豗的时候,大约是前面遇到关阻,它发怒了。一路上,便有濛濛雨雾飘落在我们的头脸上,无疑是瀑布穿壁而降的心花怒放了。瀑布垂落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个深潭,也许是深浅或光照不同,色彩不一,便有了黑白黄青赤等九种龙潭,这长溪也被叫做九龙溪了。有一处谷底一边甚高,下面似是偌大的石板,石板内有明显的沟纹,不知是否为考古学上的“波痕”。靠近下面生着苔藓,有些滑,一对年轻情侣却坐在上面留影,后面是人字型的两道瀑布,瀑布落过的红壁上挂着绿植。红绿交映,中跃白龙,确为极美的布景。穿过峡底的一座小桥,石径又改道西壁之下了。小桥上方的深潭也变得开阔起来,潭水清澈见底,硙硙巨石虎踞其上,有无数游鱼如同柳宗元笔下所写的那样,翕然可爱。忽地一只灰黑色的水鸟擦着水面,嘎的叫了一声往前飞去,不似灰鹡鸰,也不是斑头翠鸟,不知是何种山禽。难道我们的说话和足音,惊扰了它与泉石虫鱼的对话么?据介绍,红石峡也称温盘峪,因为这里炎夏清凉宜人,寒冬则温暖如春,一年无四季,幽壑有仙天,基本保持着摄氏25度左右的最佳温度。而我们此次游访,恰值深秋,感触不太明显,倘若是冬夏来,也许能有豁然进入洞天般的冬暖夏凉感觉吧?攀上西侧的山道,就出了红石峡。穿过人工的紫藤长廊,我们鼓着余勇登上横跨峡谷的大坝,北望是一片绿如蓝的湖水。原来红石峡就在子房湖之南,而湖水则是九龙溪的主源。传说汉代三杰之一张良(字子房)曾在峡谷西侧的山峰上,夜读兵书,日练兵马,帮助刘邦成就霸业之后,遂“辟谷仙游,功成身退”(与张良同时代的陈平语),来这峡谷湖边隐居,这红石峡南的湖因之得名子房湖。张良虽是河南人,但归隐于此不见文字,有据可查的是他退隐江西黄袍山,于今黄袍山尚有与之有关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北宋黄庭坚曾访黄袍山,并作有诗一首:“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如果把此诗题在红石峡,也许更有意境。另据方志记载,子房湖西头的棋盘山,曾是注人生死的南北二斗仙翁对弈的地方。于今只闻山涧泉水丁丁,那或是他们对枰的落子声吧?大坝上摆有不少流动摊点,售卖饮品、当地瓜果土产以及子房湖矿泉水。我探问一烤包芦的鹤发老汉得知:上世纪六十年代,附近山民筑坝建水库,因取附近的马鞍山上山石,把子房湖改名马鞍石水库了。果然,在大坝的一侧树有马鞍石水库的铭碑。望着湖里剪着浪花而来的飞艇,我默默地想:不论是子房湖,还是马鞍石水库,它都与红石峡唇齿相依,共同蔚然形成了“中原第一景观”。即使张子房未在此留下足迹,黄庭坚未在此吟诗,南北二斗亦不来手谈,坦荡君子般的红石峡斯亿万年也不会减去赤壁的光彩本色吧。作者简介?

王崇彪,安徽公安作协会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人民公安报》《安徽法制报》《警探》及其他地市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两百余篇。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唯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欣赏有魅力的音乐。年6月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入合作伙伴,发表在同步的作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众多的网站读者。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jz/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