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介绍,佛主释迦牟尼一生的几个关键时刻都与植物连在一起:他降生在一株无忧花树下、成佛于一株菩提树下、圆寂于两株娑罗双树下。这样,佛教便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五树六花”是佛经中南传佛教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六种花。“五树”是指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和糖棕;“六花”是指荷(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这些植物因独特的形态被赋予了深厚的佛教内涵,关于它们的传说也流传了千年。

“五树”之菩提树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植菩提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五树”之高榕

高榕的果子虽然较小,但结得特别多,果熟时枝头无数小果如同红色的珊瑚,引来了多种鸟兽争食,热闹非凡,真是“动物的天堂”。难怪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长诗《厘俸》中说它是“附有神灵”。花季时往往多种花在同一株树上开放,从而形成繁花似锦,五彩缤纷,趣味横生的“空中花园”奇特景观。

“五树”之贝叶棕

佛教上赫赫有名的“贝叶经”也就是用贝叶棕之叶片制作而成的。有人认为贝叶棕是一种地理和民族文化的标记树。只要是热带地区,哪里有佛教,哪里就有贝叶棕。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人民视贝叶为自己文化发展的象征,并常常以此引为自豪,甚至对贝叶棕加以神化,认为只有心诚的佛爷才能种活它。

“五树”之槟榔

槟榔树的外貌与椰子树相似,高干挺拔,枝叶迎风,清秀可爱。槟榔的果实可食,南方一些地方人民,有咀嚼槟榔的习惯,愈嚼愈香、醇味醉人。槟榔也是一种药材,有止泻治痢、杀虫去积等功能,别名“洗瘴丹”。

“五树”之糖棕

糖棕也称为砂糖椰子。人们喜欢用小刀刻划花序,然后花序汁就会顺着刀子流向桶里,其汁液十分甜,像砂糖一般。一个花序可以产出4小桶甜汁液。糖棕的羽状叶片常年油绿,巨大而稠密,犹如天然的华盖,遮挡住热带炽热的阳光;又好似一支支绿色的大绿伞,给人们一片凉爽的绿荫,可在庭院成片栽种。

“六花”之荷花

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印度的国花,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自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成为“君子之花”。

“六花”之文殊兰

“文殊兰”是供奉之花,代表一种虔诚的理念,是神佛公用的花,所以广泛种植。文殊兰花叶并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既可作园林景区、校园、机关的绿地、住宅小区的草坪的点缀品,又可作庭院装饰花卉,还可作房舍周边的绿篱。

“六花”之黄姜花

黄姜花原产于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印度,生于山谷密林中,花色深黄、鲜艳。黄姜花具有独特的香味,由于佛教对香气十分重视,常常用它来比喻修行的德性,供奉佛祖和菩萨时也必须用香,所以气味馥郁的黄姜花深受佛教徒的喜爱。黄姜花采摘下来后直至夜晚都不会凋谢,因此成为人们喜用的宗教花饰材料和必备的寺庙参拜供品。此外,黄姜花的根部提取出的染料还可以染制袈裟。黄姜花的形、味、色均与佛有缘,故称之为“人间佛花”。

“六花”之鸡蛋花

在我国西双版纳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鸡蛋花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而被广泛栽植,故又名“庙树”或“塔树”。其树形美观,奇形怪状,全株茎干含有乳汁。鸡蛋花在温室栽培时冬季会落叶,这是其耐寒性差的表现,但落叶后光秃的树干弯曲自然似盆景,具很强的观赏性。

“六花”之缅桂花

缅桂花就是白兰花,是木兰科的落叶灌木,夏天为其花期,花香浓郁,在离树30、40米也可以闻到其香气。有些人甚至会买一些鲜摘下来的白兰花放于家中,使其家中布满香气。如冬季温度适宜,会有花持续不断开放,只是香气不如夏花浓郁。

“六花”之地涌金莲

传说佛祖诞生之时,每走一步足下都会生出金光灿灿的金莲花,也就是地涌金莲;而且佛祖讲经,讲到精彩之处,就会“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地涌金莲也是傣族文学作品中善良的化身和惩恶的象征。在南方如养护得法,几乎常年有花可赏。适合栽植花坛中心,也是盆栽观赏佳品。

我们不创造佛法我们只是佛法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您的转发是护持正法您的分享是自利利他

长按下面







































广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白癫疯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zhouxiangdx.com/jdhjz/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