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画作:北京赫德中方艺术申慧敏老师

今日是立秋,我们进入了夏季的第六个节气。在讲给孩子们的节气物候之前,我们先送上明星关大厨节气美食视频——“空山新雨”。大家继续跟着赫德大厨制作节气美食,感受日子里不一样的烟火气。今天,我们跟随身处中国不同地域的老师们,感受幅员辽阔大中国的南北物候,了解节气符号,继续赫德跨越中国的节气之旅——立秋。

Todayis"AutumnBegins",oneofthe24solartermsinChinesetradition.WeinviteteachersindifferentcitiesofChinatoobservethelocalnatureandculture.WealsohavethechefofHDBJsharingwithusaspecialcuisineforthisseason.Enjoy!

坐标:广州番禺气温:29℃雷阵雨记录者:广东番禺中学附属学校张力月

8月7日,我们迎来了今年第一个秋的节气——立秋。

在我国的传统意义上的秋天,从此开始了。

但是在广州,立秋与秋凉,其实关系不大。近日受到热带低压的影响,一直是风雨交加。每天都能收到数条气象预警信息:高温气象预警,大风气象预警、雷电气象预警、暴雨气象预警……酷暑、风雨、雷电,每天都与我们的城市亲密接触着,即便是这样,也让人丝毫感受不到立秋的凉意。广州的“立秋”,酷热依旧,燥气渐起,从气象学的角度看依然是“盛夏”。

太阳依旧维持着夏天模式,人就算一动不动静坐着也会汗流浃背。即便是在一场大雨过后,依然凉意难求,空气中携带着热热的水汽,弄得人的身上黏糊糊、汗涔涔的,幻想着秋天能像苏炳添那样飞速赶来就好啦。街上的年轻人靠着冷饮给自己“续命”,只有孩子对酷暑毫不畏惧,穿着背心短裤到满头大汗地处跑来跑去,室内的空调24、48、72……小时不停歇地运作。烈日、雷雨、空调终日不停不歇地工作……所有的迹象都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广州,入秋还远着呢。

虽说广州在近三五个月里见不到“碧云天,黄叶地”,见不到“满街梧桐月明中”,但是花城斑斓的色彩,却让广州的秋凭添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秋色”。

校园的凤凰花快要谢幕了,但仍有零星火焰在枝头点燃,不改红之本性,不失红之鲜明;

一树树三角梅开得热烈,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一朵朵竞赛似的在人前亮相;

三角梅

鸡蛋花

鸡蛋花也到了开得灿烂的时候,满树繁花,花叶相衬,流光溢彩。鸡蛋花刚落时,花依然新鲜,广州人会拾起几朵,做一碗清甜鸡蛋花冰糖水,可放汤圆,也可加鸡蛋,既解暑又养眼。

在立秋的眉眼里望过去,这花城依然是一片姹紫嫣红,如锦人间。这样一看,广州的秋天来得晚点,似乎也是自然的一种馈赠吧。

坐标:北京市朝阳区气温:30℃多云记录者:北京赫德双语学校楠楠

在我的记忆中,“立秋”节气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有着特殊的位置。因为北京的夏天太热、太长了,立秋来了,苦夏才有点要结束的意味。记得小时候,一进入八月,就能听到家里的大人们说:“过几天立秋,该准备贴秋膘了!”虽然不懂“贴秋膘”的意思,但这对于小朋友来说却是一个无比兴奋的日子;因为每到立秋,桌上总会摆满各种美食。虽然长大以后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兴高采烈,但“贴秋膘“的习俗一直是我们心中秋天开始的标志。

临近立秋的几天,最明显的变化是阳光多了,雨水少了。每次出门,一抬头便是阳光和蓝天。偶尔一阵风吹过,扑面而来的还是炙热。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伏天里满身大汗的感觉渐渐少了,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多了一分凉意。既然秋天就要到了,那么就出去找找大自然的变化吧。

虽然天气还是和以前一样热,但我还是发现了一些属于秋天的印记。秋天的变化在那些渐渐成熟的番茄里,在水果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葡萄里,在覆盖石子路的清香槐花里,也在几片隐隐泛黄的树叶里。来到我经常去看的那棵银杏树下,静静地观察这些叶子。回想春天时,当花儿纷纷开放时,银杏树还没有发芽。为了早点看到那些可爱的叶子,每隔几天我都会过去它。从3月下旬开始,我看着这些“小扇子”一点一点长大,从嫩绿到深绿。现在,有几片叶子的边缘已经开始泛黄,原来它们已经经过了春、夏、秋三季。古人有“一叶知秋”之语,看到树下零星的几片落叶,我便能想象出这些银杏树披上金黄外衣的样子了。

不过虽然秋日将至,公园里花期最长的月季花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放眼望去,花坛中尽是红色、黄色和粉色,其中点缀着几许白色。它们依然热情似火,从暮春开到了初秋,还准备再看看北京的秋天的有多美。老舍曾在《四世同堂》中写道:“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除了满盘丰富的水果,这些月季花也是很好的证明呀。

节气符号:蟋蟀记录者:《当代教育家》杂志社丁翌

20年前的初秋,我常跟着爷爷去老年活动中心玩儿。那是一套带院的平房,里面是棋牌室和乒乓球室。由于我输了爱哭,轻易哄不好,爷爷奶奶们谁也不敢与我捉对厮杀,便哄我去院子里捉蟋蟀玩。

院里的草坪没人修剪,长得老高,靠墙还有假山和几棵竹子,最不缺各种虫子。当时我不拘蛐蛐蝈蝈蚂蚱,只要是跳虫一并都捉。

依我之见,蟋蟀(蛐蛐儿)在这几种跳虫里最好捉。它既不善飞,腿脚上的倒刺也弱,所以我也捉得最多。只要听见叫声,便伸脚进草丛扫荡几下,很快就会有黑色的身影一跃而出,这时再笼住双手去扑,十有八九可以捉到。

就像萤火虫闪光一样,蟋蟀鸣叫也可以用来求偶,不过只有雄性会“叫”——用前翅摩擦发声。它们还会变换频率与角度,演奏出不同的乐章。雌蟋蟀则通过前腿上的鼓膜来欣赏音乐,回应小伙子们的求爱。约会结束的蟋蟀,会心满意足地在泥土中产卵。但在天气寒冷的地区,这些卵直到来年才会发育。

古时灯红酒绿不比今日,人们的夜生活比较单调,夜深人静时,听觉就更发达。各种虫鸣交织,奏成了一首夜的交响曲。例如“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要听见虫声,才知道春日渐暖。《诗经》里写农家生活,也有: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夏日乐章属于斯螽和纺织娘(莎鸡)。到了农历七月,蟋蟀则承包了大部分秋夜私语,随着天气渐凉,它们还会一步步躲进我们的家里避寒。

因为静夜听虫,更为清晰,以蟋蟀为代表的鸣虫,后来成了孤独与失眠者的伴侣。欧阳修在秋天发了一番喟叹,结果没人理会,“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岳飞在“昨夜寒蛩不住鸣”的静夜里,“起来独自绕阶行”。柳永写“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好像蟋蟀与秋蝉真有多吵闹一般,其实热闹都是它们的,诗人只有“孤馆度日如年”,鸣虫的声响增添了孤独寂寥。

蟋蟀的嘴不会叫,还有什么用呢?除了吃饭,就是打架。

雄蟋蟀为了争夺地盘和心上人,常常要大打出手。先是对峙、积蓄力量,再用一对触角“击剑”,如果胜负不分,就扑上去咬,最激烈时手脚并用,拼命厮打。胜利者会占地为王,搔首弄姿,发出求偶的鸣叫,引来异性相会。败者则一言不发地逃离这片伤心地。可见江山与美人,是雄性生物亘古不变的执念。

由于蟋蟀决斗实在太有观赏性,人们渐渐把斗蟋蟀视为一项娱乐,从魏晋时期斗到今天。叶绍翁写过一首《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里面的“挑促织”,就是斗蟋蟀的普遍玩法。大致是用草叶挑拨蟋蟀的触须,使其直接进入“击剑模式”,然后捉对厮杀。这首诗用了张翰《思吴江歌》的意境,后人的各种解读也不少。不过我看,引动乡情的怕不只秋风梧叶,还有江边一灯如豆,三两伙伴围坐斗虫。诗人怀念的不只是家乡,更有曾与好友围坐斗蟋蟀的那个少年吧。

蟋蟀可不只是儿童的玩意儿,宋代的贾似道还专门写了一部《促织经》,被认为是“最早的蟋蟀生物学专著”,黄庭坚还给蟋蟀总结了“五德”:

鸣不失时,信也;遇敌必斗,勇也;伤重不降,忠也;败则不鸣,知耻也;寒则归宁,识时务也。

虽然更多是托物言志,但也必须承认,黄庭坚的观察实在太细致了。

不过更多时候,人们是瞧不上这项娱乐的,对待斗蟋蟀的态度,类似于老一辈的家长看待电子游戏。认为斗蟋蟀会玩物丧志,是巨大的恶习。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正经皇帝,他在位期间勤政爱民,百姓安居乐业。他本人还是个艺术家。但因为朱瞻基爱斗蟋蟀,后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促织天子”,觉得他不正经,还编了故事来嘲讽他。说朱瞻基在各地采买蛐蛐,某个小吏奉命用一匹骏马换了一只名贵蛐蛐,他的妻妾们十分好奇,想看看什么样的蛐蛐值一匹骏马的价钱,结果一不留神蛐蛐跑了。全家人害怕受罚,相继自杀。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就节选了这个故事的后半截深度讽刺。传统相声《扒马褂》,则截取了故事的前半段编成包袱。朱瞻基泉下有灵,估计会哭笑不得吧——朕办了那么多治国安民的大事儿,合着你们就记住一个斗蛐蛐?

不管怎么说,明宣宗也算是把斗蟋蟀升级为“皇家爱好”了。在美国人的小说《时代广场的蟋蟀》里,有个中国老大爷方赛,他穿长袍抽烟袋,吃板栗炒面,是个“地道的中国人”,一看到蟋蟀就激动,拿出一本古籍,说中国有个公主就养蟋蟀,蟋蟀最适合吃桑叶,“正像蚕吃了桑叶能够吐出美丽的丝一样,蟋蟀吃了桑叶就能唱出美丽的歌。”

读到这段时我大惑不解,桑树那么高,蟋蟀大部分又不会飞,怎么会想不开要去吃桑叶呢?作者大概既不懂中国,又不懂蟋蟀。但即使是幼稚肤浅的美国作家都认定,蟋蟀一定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那我们也只有却之不恭了。

其实我小时候连斗蟋蟀都不懂,捉了蛐蛐,便用纸折个笼子,连虫带草放进去养。在老年活动中心捉了许多蛐蛐,仓促之间无处安顿,就都放进爷爷奶奶牌桌的抽屉里,回家时把这事儿忘了。

第二天,就有一位爷爷对我讲捉蛐蛐的危害,以及草丛和假山里有毒蛇,触之即死。另一位爷爷很热心地要教我打乒乓球,强身健体。总之是不许我再去捉蛐蛐了。

估计是头天吓得不轻。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仅限教学用途)▲北京赫德五年级学生孔雀作品亲爱的小朋友们,看了广州、上海、北京三地的物候和文化特点,你有什么感想呢?立秋时节,你可以写一写你身边的物候,配上图。也可以记录下来这个假期的见闻与感受,与我们分享。当然,别忘了做一款节气美食“空山新雨”,和家人一起迎接夏天的到来。

欢迎你把立秋的作品投到大熊老师的信箱

大熊的邮箱是:Mr.Teddy

hdschools.org赫德学校植根中国家庭和文化,致力于培养明辨笃行的全球英才。在上海、宁波、北京和青岛,赫德学校通过跨学科大主题单元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全课程理念架构之下以培养“全人”为目标。同时以教育戏剧、设计思维、多科目运动、创新艺术为特色,加强综合性学科、应用性知识的获取,培养不同类型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关阅读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大暑GreatHeat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小暑SlightHeat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夏至SummerSolstice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芒种GraininEar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小满GrainBuds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立夏Beginningofsummer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谷雨GrainRain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清明Clearandbright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春分SpringEquinox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惊蛰InsectsAwaken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雨水RainWater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立春BeginningofSpring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大寒MajorCold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小寒MinorCold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冬至WinterSolstice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大雪GreaterSnow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小雪LightSnow

赫德节气

生活做课堂,舌尖盛四季——立冬BeginningofWinter

戳“阅读原文”回顾北京赫德“一年中的二十四次相遇”主题节气故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hy/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