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西人来说,在寒冷的日子里,最爱的就是吃上一碗带汤水的饭食。热气腾腾,带汤带饭咥上一大碗,浑身都舒坦了。老鸹撒便是其中之一。1老鸹撒是啥?

在陕西关中有些地方,街边常有小馆门头写着下面这三个大字,不知道的人看了会觉得云里雾里,这到底是个啥?

老鸹撒,关中话念作:làowǎsá,是陕西省著名的面食小吃。相传起源于西汉,与李广有关。是一种类似于面疙瘩的食物,但里面的疙瘩比面疙瘩体型要大很多。

老鸹撒的“撒”字其实是由“月、天、韭”三个字组合而成的一个字,因为这个字很多输入法打不出来,即使打出来我们的手机也无法显示,字典里也没有收入,所以这里权且写作“撒”字。

这个字据说是由纪晓岚创造的。典故出自于乾隆微服私访到颍州(现在是安徽阜阳市)这一带的时候,又饥又渴,这时喝到一碗由一位民间老妇制作的冲了鸡蛋的鸡汤,感觉十分美味,于是问老妇这叫什么汤,老妇年纪大,耳朵不好,于是反问“啥汤?”,乾隆问纪晓岚老妇说什么?纪晓岚灵机一动说“老妇说这汤叫sa汤。”乾隆再问“这sa字如何写。”纪晓岚说“这sa字是月字旁边一个天然后下面一个韭字。”其意取:月下天子救命汤。”

“老鸹”本来应该念lǎoguā,而关中话读làowǎ,意思是指乌鸦;“撒”念sá,在关中话中意指头部;由于“老鸹撒”里的面团面块呈现出两头尖、中间圆的形状,看起来像极了乌鸦的头部,因此而得名。

说是乌鸦头,但是这饭和乌鸦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一道菜品丰富的面食。

老鸹撒这三个字,用陕西话读起来霸气十足,但是关于它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相传起源于西汉,李广在征战匈奴中发明。回朝后,武帝闻之,命御厨仿其法精做,以犒三军,并为此面食赐食名曰“老鸹撒”,取江山永固之意。

说法二:据说现在很多陕西人,其实是明代从山西大槐树移民过来的。大迁徙时期,移民们别离故土,凝眸着家乡高耸的大槐树,频频回首,不忍离去,而树杈间的老鸹(乌鸦)发出声声哀鸣。逃荒途中,和着野菜煮出来的,像老鸹一样黑的杂煮面,就被人叫成了老鸹撒。

2老鸹撒好吃吗?

在陕西的关中地区,一说到“老鸹撒”,男女老少妇孺皆知,因为其做工简单,节约时间,过去的农忙时节,特别是秋冬季节关中农村人家桌上常见的一道美食。

因为做法简单,老鸹撒也被成为“懒汉饭”。小说《白鹿原》里面仙草去世以后,白嘉轩和鹿三天天做老鸹撒吃,因为男人只会夹老鸹撒,老鸹撒又好吃又耐饥,做起来省事,和些面用筷子夹成疙瘩撂到锅里就完了。“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将关中饮食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老鸹撒”中的面疙瘩透亮劲道有嚼劲,口感柔滑;面汤中保留了菜的各种营养,咸香兼备,口感层次丰富。一碗下肚,贴心贴胃,浑身那叫一个暖和舒坦。

3老鸹撒怎么做?

“老鸹撒”的做法随意性很强,最大的特点一是荤素随意搭配,可用猪肉做臊子,也可用排骨作汤,更是可以随心搭配自己喜欢的蔬菜;二是做法简单,首先将面粉加水,用筷子搅成稠面糊,醒上一小时左右,醒好后用筷子顺一个方向搅打、上筯,再顺碗沿拨入滚水锅里,大小根据个人喜好自行掌握,但是要均称,落入锅中形如一个个老鸹撒在水中浮沉。

老鸹撒要想好吃,除了面要醒到,煮的要劲道以外,臊子菜也要丰富。将木耳、黄花、豆腐以及葱、菠菜、青菜、西红柿之类的时令蔬菜切成丁状,然后炒熟备用。

在老鸹撒煮熟以后,撒上一个鸡蛋花,再将臊子菜倒进锅中,放入盐、醋和酱油等调料就可以吃了。倒蛋液时,锅里的汤一定是沸腾状,不然蛋液入汤不能立刻凝固成型。而且倒蛋液时不要一次全部倒入,要先倒入一部分成型后,再倒入另外一些,分几次倒,避免大量蛋液突然倒入,使汤的温度下降过快,蛋液结块沉底,影响口感。

如果提前准备充分,还可以用肉汤调味。在陕西有专门经营老鸹撒的饭店,各种汤头都有,富有盛名的是“甲鱼老鸹撒”,汤是用甲鱼熬出来的,味道鲜美。

其实,面兑稀一些,弄成小小的面疙瘩,就可以做成东北的疙瘩汤;面如果兑稠一些,又能做成西北的拨疙瘩。

原理都是一样的,就是将不成型的面糊有节奏地下入滚开的水中,利用下面水的温度让面疙瘩快速成形。

如今在西安,很多陕菜馆都能看到“老鸹撒”的身影,口味也更加多样,有酸菜的、有野山菌的、有西红柿鸡蛋的,有荤的、也有素的;盛具也多样,有巴掌大小秀气的小碗、也有大如人头的陕西特色大老碗,只是价格嘛,也瞬间“高大尚”了起来。

这种老陕才知道的美味,你有多久没吃过了?

来源:悦U生活

编辑:忒C饺子

审核:忒别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hy/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