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www.txbyjgh.com/m/

恋茶

荣凡诗

大多大老爷们都有三爱:爱吸烟、爱喝酒、爱饮茶。吸烟,人们只说坏不说好;喝酒,说多喝坏少喝好;饮茶,没说坏的都说好。我不会吸烟,不爱喝酒,倒有点恋茶了,大有“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这一种”的情怀。

在我的前半生,对茶叶比较陌生,知名知面不知味。这是因为在我家乡鲁西南,早些年人们不太习惯喝茶。加之以前生活困难,连吃饭都成问题,谁家还有闲钱买茶叶。那时,这高档的奢侈招待品——茶叶,不是普通人家有的。有的家里来了客人,习惯地往开水里放点红糖,或者放入拌和好的鸡蛋浆,让其喝红糖水或鸡蛋茶。那红彤彤、甜滋滋的红糖水,那黄澄澄、香喷喷的鸡蛋茶,曾使我童年眼巴巴地望着它,抿着小嘴喝上一碗高兴极啦。年龄大了,上学、当兵,过集体生活,忙于学习、工作,基本上不跟茶叶打交道。由此可见,与茶叶相知晚是情理之中的事。

中年后,与茶叶打交道就是平常事了。如今我已退休,没有什么嗜好,就是爱书,再就是爱茶了,茶成了我的第二宝。沏一杯清茶,茶烟袅袅,读一本好书,书香脉脉,心里涌动着幸福和愉悦,品味古人“茶烟一榻拥书眠”的妙趣。喝一杯清茶,文思潮涌,写一篇短文,手到擒来,心中泛着喜悦和快乐。欣读明代朱权《茶谱》中所曰:“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鲁迅先生也说:“有好喝茶,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不敢与伟人之高相比,落落红尘,终难免俗。喝茶就是解渴润喉、提神益思的一种饮料罢了。这不,茶毕心血来潮,竟写起茶文章来了,以此倾吐自己的恋茶情结,学习探讨中华茶文化。

唐朝人陆羽著《茶经》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神农氏在野外烧水,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烧好水后,其色微黄,喝在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人们便开始饮用茶了。它属常绿灌木植物,植高1至6米,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近些年来,经过科学培植,茶树被移植到长江北有些地区种植,山东崂山、日照、临沂已大面积种植,烟台有的地方也种植了一些,如莱阳就种植了“龙井43号”和“平阳早春茶”,牟平、莱州、福山分别种植了丹参茶、苦菜茶、紫苏茶,打破了江南一统天下的格局。山青水秀,云雾缭绕的山区,就适合茶叶的种植与生产,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开来,人们将饮用到更好更多的茶叶。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中国人是饮茶习惯的首创者,因此可以说,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每一页都可嗅到淡淡的茶香。人们历来对选茗(茶)、取水、备具、作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有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惯和品茶技艺。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开始出现;西汉时,茶已经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三国时,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由此,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在日常生活里,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茶文化。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成功,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茶文化广受重视,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日趋进步,茶业的发展出现了绝佳的环境和空前的繁荣。

同时,茶成为人们传递友谊和商品流通的极佳物品。早在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带茶叶出使印度支那半岛;南北朝时,茶叶曾出口到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年间,日本最澄和尚带茶籽回国种植。尔后,茶叶传往世界各地,有许多国家种茶,并有了饮茶的习惯。如今,我国茶叶贸易量在国际上占70%以上,销往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真是“根在中国,香传海外,茗扬世界”“春露入口神采飞扬,茗茶飘香共享九州”。

茶是山之精、木之秀、水之华孕育而生。茶的山水气,注定了它总是飘逸、悠远、淡泊、灵动……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窟”热闹后的落寞。“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中,有绿有红”。茶叶有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和花茶(加入花的茶);名茶有杭州西湖龙井、苏州洞庭碧螺春、安徽黄山毛峰、福建安溪铁观音、湖南岳阳银针等,可谓是颜色各异、品种众多、风情万种、韵味无穷。#茶叶#

古人对茶颇有研究,情有独钟。唐昭宗时代的户部侍郎陆希声《茗坡》一诗曰:“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可见春茶不仅色鲜味美,而且有醒酒、消渴的功能。一般说来,春茶要比夏茶、秋茶好得多。鉴别茶叶的优劣,要看外形:整碎、色泽、嫩度、条形、净度;还要观内质: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通过眼看、手感买了茶叶,喝时也有茶道,通常是12道:备具、煮水、赏茶、温杯汤具、投茶、洗茶、冲茶、分汤、敬茶、赏汤、品茶、回味。茶有茶道,器亦当体其道,就是说好茶道,茶器也极为重要。

中国的茶具据《茶经》“四之器”载,有二十五种,一般可按其选型分为碗(最好用盖碗)、盏、壶、杯等几类。选择何种茶具为佳,可根据各自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审美观念、所处环境,从方便适用着眼而各取所需。说起到茶馆喝茶,北京叫“泡茶馆”,江南叫“生茶馆”,杭州叫“孵茶馆”,而我们山东称“去茶馆喝茶”,广东人称“去茶室叹茶”,说法之趣,茶客沉迷,陶醉人啊。一杯茶,沏尽人间万象,浸透宇宙盈虚。要饮茶四季各不同,春饮花茶,可散发体内的寒邪,生发阳气;夏饮绿茶,可清热解暑、解毒止渴;秋饮青茶,可消除人体内的燥热;冬饮红茶,可补阳气,助消化。茶艺、茶道、茶具、茶馆、茶性,多姿多彩,难以尽述。“歇一刻消消暑气,喝两杯品品香茗。”“茶水清香,不思杨梅止渴;亭宇凉静,何必稠树遮荫。”细品那些缀饰于茶亭的楹联,有如茗香爽口意味隽永。

在古代,尤其是在南方,茶亭几乎遍布乡邑,堪称国粹之一。在那亭阁楼台,几乎无处不“联”。“茶亭”与“茶联”这两种国粹的结合,便成了世间难寻的国粹。中国的茶文化,早已成为世界文化摇篮中一株耀眼的奇葩,历久不败,弥久芬芳,有着永恒的独特魅力。

现代科学证实:茶叶确实有与人健康密切相关的成分,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毒、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还可抑制与减缓细胞衰老,以及美容护肤、预防龋齿等。可见,茶叶药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大,是其他饮料无可替代的。有句俗语,“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说的是泡茶前必须洗杯,茶具要洁净,因为茶垢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还有,不能饮用刚采摘下来不足一个月的新茶,不能用手抓茶叶,不喝变质的茶叶、茶水,科学卫生的饮茶,有益身心健康。

茶是我国的国饮,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客来奉茶”“以茶会友”的传统。应朋友之邀,前些年去过杭州,今年又爬了黄山,有幸目睹了茶乡茶韵茶文化。在那万山沟壑、莽莽丛林中,茶山一座连着一座。郁郁葱葱的茶树整齐成行,就像给山戴了许多条绿色的项链,一圈一圈绕到山顶。轻雾薄云缭绕,茶树时隐时现,那穿红着绿的姑娘们唱着歌儿,采茶正忙。可以想象,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啊!

春到暖意浓,茶到客人知。我曾置身于早就向往的茶园,抚摸着茶树,咀嚼着鲜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小精灵哦!沐浴着阳光雨露,吸取着天地精华,积淀着各种养分,承载着茶农的希望。我坐在龙井村的茶棚里,目睹周围无不飘浮着一缕缕茶香,品茗之时,牵来万古情思,灿如星月的名人,经过茶香的陶冶,孕育了如仙风骨的思想,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清朝乾隆帝曾到杭州狮峰山下品龙井茶,饮后赞不绝口,文思如涌,顿成《观采茶歌》一首,诗云:“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这首诗歌把采茶的时间、芽叶标准、热闹忙碌的情景、加工条件、方法、特点及炒制过程作了生动的描写,其中也道出了皇帝能知茶农劳作的疾苦。

在盛唐诗人中,数白居易咏茶诗最多,有70余首,最推崇的应是《茶山境会亭欢宴》一诗,写绝了文人们在清明时节,风云际会,品茶斗胜的景象:“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我置身于人间仙境般的茶乡,品尝着风味清香的龙井茶,品味着古人的吟茶诗,那种从感官到心灵的享受,那种水文隽永的韵味,身心陶醉了!

作家杨绛先生有个散文集,叫《将饮茶》,其名由来,极有兴味。从前有个迷信传说,说是一个人死后,阴魂走在黄泉路上,经过一家孟婆店,都要进去喝一碗“孟婆茶”,此茶喝后,就把一生经历统统都要忘记了。作者受启发,为防来日遗忘,将某些人和事写了下来,所以给文集起名叫《将饮茶》。初冬,裹着寒冷的暮气来了。此时,我正品一杯茶,看着茶叶在杯中慢慢地舒展,上下起舞、曼妙鲜活,仿佛漂浮着多少悠远的故事;望着一杯清水渐渐地凝成暮色,茶叶泛出香气,弥漫四溢,好像传递出多少动人的乐章;喝着这暮色的茶水,清香无比,沁人肺腑,心中反刍着我人生的香甜和苦涩,品味着生命的感悟和真谛。

“嫩绿忍将茗碗试,清香先向齿牙生”(清袁枚),清茶入口,余香缭绕,顿觉通体舒泰,身心飘然,眼前浮现出逝去的岁月。回想人生的过程如流星一闪即逝,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就在忽闪之间,人老矣,头飞白雪;蝶飞来,明日黄花。我深感韶光难留,不觉间心情越来越沉重。人生如残茶,芳香多已逝,珍惜剩下的岁月,挽留现存的余香,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用一颗平常心、一个健康身,走好生活之路。

某地有一茶馆依据唐代一首茶诗:“独啜提神,二人有趣”,写了一幅回文联,颇有意味。“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回过来读,联语焕然一新:“意适能言趣,心清可品茶。”茶好啊!雅士们说: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佛教人传:和尚们爱茶,自古名寺出名茶;老百姓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何不通一点茶史,识一点茶名,学一点茶艺,读一点茶诗,作一个恋茶者呢!(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hy/1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