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偏方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626/4197040.html

臊子面和干拌面大不相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带汤不带汤。而这“汤”,就指的是臊子,不同的臊子面有不同的臊子。有的臊子里有肉,有的没有肉;有的有萝卜土豆,有的只有黄花木耳,有的还有油炸豆腐丝哩!

(按说臊子面也是一种汤面条,但是,由于它历史悠久,师出有名,并且做工精细,类别清楚——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臊子面的面必须是薄、劲、光的细面条,不像前面讲过的汤面条,长的短的,宽的窄的,方的圆的,包括猫耳朵都行。所以把它单列出来。)

至于臊子的味道嘛,偏咸的,偏酸的,偏辣的都有!

岐山臊子面

陕西关中素有“东府”“西府”之分。我是“东府”人,却对“西府”美食情有独钟。“西府”泛指宝鸡及其周边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美食也如春天的花朵在中国大地灿烂起来。“岐山臊子面”带着它独有的文化魅力也从宝鸡走出来,一时间,大街小巷面馆林立,不管是否具有“薄、筋、光、煎、稀、旺、酸、辣、香”九大特点,一大碗飘着辣子油的细面条都能卖个好价钱。

在街上吃了几顿以后,我就有些厌倦了。原因是商家心黑,一大碗面里看不到几丁点儿肉,红白萝卜丁儿倒是给了不少。除了酸,就是咸,尝不到香味。

就在我不再张望岐山臊子面馆的档口,我遇到了一位真正的“西府”人。她是我一个小朋友的婆婆,年纪比我稍长两岁。是她的一顿岐山臊子面又把我勾了回来。饭后,我自然要独家采访,取得第一手宝贵资料。

做岐山臊子面要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做好臊子肉。第二步是做好臊子汤,第三步是下好臊子面。

关于如何做好臊子肉,她讲得非常详细。回到家里,我就用笔把它写在了本子上。

我一向不太吃肉,尤其不喜欢吃肉皮。而岐山臊子肉恰恰需要带皮的五花肉。想要正宗,必须严谨。在这一点儿上我绝不会偷工减料。

她说要把买回来的五花肉洗净控干水分,切成小丁,肥瘦分开。锅里倒油烧热,盛出一半的热油先放肥肉,肥肉下锅要不断翻炒,待它身上的油脂被炼出来以后才可以放瘦肉,待瘦肉变白了再把刚才舀出来的油倒进去。

朋友的婆婆说这一步很关键,能把肉炒香,不柴,而且保留时间特别长。她还特别强调什么时往肉里放盐,什么时候放醋,什么时候放辣面。这三样有一样放的时间不当,直接影响臊子肉的质量。

至于用什么醋,用什么辣面,都有讲究,当然是地道的岐山醋,岐山辣面为最好。

朋友的婆婆做的岐山臊子汤里也放了红萝卜和土豆丁儿,她说因为穷,都舍不得往臊子里放多少黄花木耳,用不值钱的萝卜土豆顶一顶也行。关键是萝卜土豆块儿不能切得太大,切大了不但喧宾夺主,更重要的是臊子汤偏了“瘦”,不能呈现“汪”(油腻)。

黄花木耳放多放少,甚至不放问题也不太大,但是,有一样东西不可或缺,那就是鸡蛋花。这鸡蛋花可不是把鸡蛋打散了甩在汤里。那是要把搅好的蛋液在煎锅里摊成薄薄的蛋皮。然后切成菱形小块,臊子汤做好以后临出锅前撒在汤里显摆的。

那天,当朋友把一碗带着红油,飘着金黄色鸡蛋皮的臊子面端到我的面前时,我简直醉了。盯着它左看右看,用筷子把碗里的面挑起来又放下,闻了又闻。夹一块酸辣美味的肉丁尝一尝,果然不柴不腻。

那碗面是我吃到的正宗岐山臊子面,从那以后,岐山臊子面也就成了我的一道招牌饭。

说起来孩子们都长大了,家里吃饭的人只有我和老伴两口。但是,我经常会买二三斤大肉,再买上岐山醋和辣面,按步骤烧一盆岐山臊子肉放在冰箱里,随时准备给来蹭饭的年轻人吃。

无论是谁来了,说要想吃面,我就把臊子肉拿出来,添上黄花木耳鸡蛋皮,做上一锅汤,手擀几把面,岐山臊子面的伺候;说要想吃馍,我就烙几张厚锅盔,热一碗臊子肉,锅盔夹臊子肉的有……

儿子的朋友里有几个人只要听说上我家吃饭,张口就点“韭菜盒子歧山面”!我也乐此不疲,从来都是以为他们奉上一顿可口的美食为荣,几十年里,抹香了他们嘴,快乐了我的心。

外孙子长大了,到上海去工作了。每逢假期回来,临走都要给他带上两大饭盒烧好的岐山臊子肉,以减少他吃外卖的次数。(这肉由于做工精细,材料地道,不放在冰箱里也能保存好久好久)

扶风“一口香”

说起陕西的面食,用一个字来形容叫“细“,用两个字来形容叫“细法”,三个字形容叫“很细法”,用四个字来形容叫“非常细法”!

即使在“西府”这块不算太大的土地上,面食也有上十种不止,其中尤以“岐山臊子面”和“扶风一口香为”最为出众。

我的“扶风一口香”是跟一个扶风的小朋友学习的。

这个面不同于岐山臊子面之处有几点:第一,不用辣子,只酸不辣;第二,不用大碗用小碗;第三,臊子汤里有油炸豆腐丝。

当然,用醋烧臊子肉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况且,我还把所有工序都存在手机里,但凡记不住了就翻开看一看。这大概就是我之所以能够做出地道的扶风一口香的根本原因——严谨才能出精品!

为了让我的扶风一口香更地道,我一次就买了二十五个古色古香的小碗,同时给家里储备足够的正宗的空心挂面(年龄大了,擀不动面了)再做上三四斤臊子肉预备着。

开饭的时候,灶头上支两口锅,一口锅里下面,另一口锅里烧着滚烫的臊子。面煮熟了,一个人捞面,一个人给碗里浇臊子。我也照着扶风人的样子,一碗面里只有一筷子头的面。臊子汤里都是细菜,葱丁鲜绿青翠,鸡蛋皮金黄闪亮,它俩挤挤挨挨地浮在油汪汪的汤上面,不说吃,仅仅望上一眼,哈喇子就流出来了。

用托盘一次端出去七八碗面摆在桌子上,年轻的朋友们一看,赶紧拿出手机,啪啪啪拍个不停。我说:

“别拍了,赶紧吃,看看今天谁是冠军!”

我们也是按照扶风人的吃法,客人只需要把那一筷子头的面吃了,把臊子菜(黄花木耳葱丁,鸡蛋皮豆腐丝)吃了,剩下的汤不用喝。(当然,我不会把大家吃剩的汤“回”到锅里去,成了扶风真正的“涎水面”)

在我家吃扶风一口香的冠军是个杭州的男孩子,他一口气吃了20碗。有个南方来的姑娘吃了近10碗,撑得她直喊“嗨哟”,坐都坐不下来,靠墙站了近一个小时!

扶风,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是佛骨圣地,它的臊子面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于岐山臊子面,更显精致。

自从学会了做这个扶风一口香,岐山臊子面就在我家退居二线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yy/8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