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MS.董

本文有一万多字,一百多张图片,因篇幅太长,所以分为三篇发送。

第一篇链接:首登迎阳山,再叙南下事(一)

上次说完观音堂和迎阳山,本次来讲讲南洲街和金山客。

*南洲街*

之前我其实也算写过南洲街,但因为上次文章篇幅的问题,只是简单提了一下,G叔看后很认真地说:南洲街的石板街名,你没有拍照片。

我一检查,确实,所有刻在石板上的街名的地方我都拍照了,比如南仓街、泰安里、李家巷等,唯独漏了南洲街。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立马拍一张补上!▼

南洲街北起于码头街,东接麻洲街,宋朝年间由徐、高两姓落户在此始建。因居此多徐姓人,曾名徐屋街。又因地处原一小洲之南,后称南洲街。

根据南洲街徐氏族谱所述,徐氏入粤始祖名为徐祖光,原籍江西赣州瑞金县,元朝宦游至广东,其子徐永达宦籍中山,徐氏三世徐伯良,明朝做到都察院都士;至第五代人徐观,官位最为显赫,任刑部侍郎,其荣休故里后,皇上御赐金丝灯笼一对,后凡徐姓子孙作新郎时,都可借来一用。徐观返故里后,大兴土木,將南洲街铺成麻石,其善举一度传为佳话。有说法称因徐观的名号叫南洲,所以徐屋街才命名为南洲街,也有说法是先有南洲街,徐观因此缘故才名号南洲。到底是街因徐观而命名,还是徐观因街而起名号?这个问题交给史学家来评定,我等暂不妄下结论。

徐观旧居在麻洲街86号,据说以前占了很大一片地,相当气派,但后来已陆续拆除了些,目前只余下小部分,平时都是大门紧锁,门口往往被卖菜乡民占据,外人只能在街外惦脚仰望,不知内里情况。▼

门口贴了三个门牌,除了麻洲街86号之外,还有两个是已经过期的旧门牌:麻洲街32号。▼

巧的是,这天拍摄的时候,刚好有人打开侧门,经同意才得以从旁侧拍了几张照片。▼

再来看看南洲街吧。南洲街共13条巷,一个基(高家基),常住人口约人。

街头便是康真君庙,中山很多村子都有康真君庙,主要是为了纪念康王而建,而南下这个康真君庙初建于宋朝,期间又经过了多番改建。▼

下图中这栋房子所在地,以前叫大禾亭,是一个粮仓。解放后实行集体所有制,千亩禾田收割后的稻谷集中在此入仓。G叔说他当时是武装民兵副排长,有很多个夜晚他都是带枪在这里守卫着国家公粮,这些粮食可要养活一千多号人口呢。▼

街对面这个幼儿园,便是当时的晒谷场。▼

J叔手绘的粮仓图旧景,南洲街从门前穿过,远处可见迎阳山和麻洲街。▼

同样的角度,现在的照片:粮仓变成了高楼,对面的晒谷场变成了幼儿园,迎阳山已不见踪影。▼

南洲街三巷。▼

里面有一棵鸡蛋花树,看样子树龄应该很长了,旁边建了一间小屋,专门留了一个洞避开树枝,让它可以继续生长。▼

我在拍这棵树的时候,一位住在此地的街坊正好经过,她说这棵树以前周围还是鱼塘的时候就存在了,后来有人想要买都一直没舍得卖,所以才保存至今。具体多少岁还真不知道,但七八十年应该是有的了。▼

南洲街四巷,走进去有一幢小小的旧屋,已无人居住,门前堆满了破烂家具,唯有一些蔬菜倒还长得郁郁葱葱。▼

再往里走,行至小屋背后,惊现一堆巨石古树,原来这里竟然也是可以通往迎阳山的,只可惜荆棘丛生,山路已被淹没。▼

南洲街七巷1号,这家以前也是大户,院内的影壁上写有一个寿字。▼

如今已凋零破败,变为出租屋。但比起有些弃屋不管,任其烂掉的情况,相对来说还没那么坏。▼

南洲街八巷,巷口有一个杂货铺,很有上个世纪的年代感。▼

南洲街九巷,这里的地面也曾经铺过烈士碑。但因为后来又用水泥铺于面上,可能有些碑就此被埋于地下,未能重见天日。▼

九巷的旁边,是南下南二老人康乐中心,而这里的前身,曾经是徐家大祠。▼

徐家大祠原屋为三条三进,上世纪六十年代,斗地主、公社饭堂、土改分田地、开大会等很多重要的聚会都在这里举行。后来因为年久失修,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建起了这栋老人康乐中心,目前,唯有这门前石板,尚存有徐氏大祠一丝气息,其余种种,皆烟消云散矣。▼

到了南洲街十二巷之后,却怎么也找不到十三巷了,原来最后这一条巷子,没有编号,叫做南洲街新巷。▼

新巷一号,有屋出租。看起来竟然有点民宿的感觉。▼

新巷门口有一个土地庙,G叔说这里以前是武侯庙,也叫新庙。▼

土地庙的右手边,是南洲街32号,高家大屋。此屋建于清朝,三条三进,有两百年以上历史,是南洲街为数不多的大屋,旧时相当风光。▼

建屋初期的地砖还在,不过已经残缺不全了。▼

大屋的一侧有长长的通道通往后院,看这进深的规模,想必当年也算是家境殷实的▼

如今也已然成为出租屋,失却了当年的风光。▼

新巷斜对面,也有一条巷仔,然而人家不叫巷,叫“南下高家基”,G叔说以前这里曾经有一个牌坊,文革前被拆了。▼

前面提过,南下主要有徐、高两大姓氏,而高姓就是在高家基这里分支。其实在太平路那边也有一个高家基,但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大家不要搞混哦。

G叔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南下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很穷,全家五六口人挤住在三十平不到的村屋里,生活过得十分窘迫......

往事不堪回首,俱往已。如今日子好过了,再也不会出现过去的窘况,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即便仍然住在老屋区,焕发出来的精神面貌与过往却大不相同。▼

*金山客的大屋*

众所周知,中山是个华侨之乡,南下以前也有很多人去了国外搵食,其中有部份人在国外挣到钱后又返乡建起了大屋,而老一辈人习惯将这些人称之为金山客。

西边街8横巷,徐家大屋,便是主人自加拿大回国后兴建。▼

整条巷子,徐家大屋占了大半▼

该屋所用建筑材料都为上乘,木料用的都是譬如柚木等来自马来西亚的贵重木材,十分讲究。▼

据J叔介绍,此屋建于民国时期,年以前楼上雕有一对狮子滚绣球,后来一阵雷后绣球不见了,空余一对狮子自已玩耍。▼

麻洲街号,郑家大屋,亦为主人从外国回来后兴建,建屋时间为年。刚解放的时候,这里还做过幼儿园。此屋亦为年中山历史建筑▼

当日屋内无人,透过大门栅栏可以瞧见小院内收拾得十分干净,一棵含笑于院中绽放了满树的花儿,芳香扑鼻。▼

后来我们又借道隔壁街坊的楼顶,在这里正好可以俯瞰号全景。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号更为雄观,高大的西式建筑好不威风,就算如今已经过去了80多年,仍然巍峨挺拔,十分洋气。▼

院内种有黄皮,含笑,巴铁等植物,整个小院显得郁郁葱葱,十分雅致。▼

站在楼顶,亦可放眼远眺麻洲街附近的街景,远处的高楼包围着近处这片低矮的民房,错落有致,也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知以后全部变成新修高楼后,再这样望去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塘仔园22号,主人年左右回国修建。▼

在他家的门楣上,除了“麻洲街塘仔园22号”的门牌号,还保留有一个上世纪的特殊门牌号“石岐市塘仔园22号”。▼

大家都知道中山古时名叫香山,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为中山县,那么石岐市又是怎么来的?

原来,在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曾于年3月12日批准设立石岐市(省辖市),以中山县石岐镇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由粤中行署领导。石岐建市后,分设民生、烟墩、莲峰、中区、太平、岐江上、岐江下、水上、郊区9个办事处,又从中山县划出长洲、后山、柏山、张溪、基边、员峰等6个小乡归入石岐市郊区。至年3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岐市,又将原石岐市的行政区城全部划归中山县。

石岐市存在的时间也就是-这短短6年,短到可能不为大部分后人所知,但这个特殊门牌却静静地告诉我们:它就是这一个时期的见证者。

G叔的老岳父也是个金山客,远走南美洲的千里达之后才返回南下。他提供了当年的一些旧照片、旧物件,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年代与金山客有关的一些琐碎逸事。

老人一家在南洲街二巷民居前留影。摄于年▼

该旧居年的模样。因为屋内院墙砌高了,站在屋内已看不到远处的街景,下图是用了二次曝光把院内与远处街景合成的,肉眼可见的变化的是:左手边的茅草屋已变成了一栋楼房▼

中华民国护照▼

当年国民党当局发放的航空救国券、节约建国储蓄券等,可惜民众购买之后不久就换了江山,真金白银的付出,最后全都变成了一堆废纸。▼

年的地契,当时还是石岐市▼

金山客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看似风光的背后,其余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苦楚,好在大部分人最后终得以衣锦还乡;他们为家乡带回的不但有洋货,也有国外的先进理念,成为侨乡的一道独特风景。

注:

本文所有图片均为作者MS.董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相关文章:

烟火里的尘埃--南下老街掠影(1)

烟火里的尘埃--南下老街掠影(2)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yy/10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