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旁》与图文微写作

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熊幸

布置学生写图文微写作,源于一本叫《虫子旁》的书,作者是朱赢椿。最早知道《虫子旁》,是看到好友冰发朋友圈,说跟女儿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虫子旁》。我觉得这名字很特别,记下来了。没多久,看到了电子书,就买下了。一看,太喜欢了!网上买了几本纸质书,自己留一本,其他送朋友。

这是怎样一本书?举其中一篇作例子吧。

被困石头岛上的蚂蚁

暴雨过后,书坊门前的积水汇成一汪汪水洼。

在一个稍大的水洼里,有两颗鹅卵石,一只鹅黄色,一只鸭蛋白。

我趴下身子看,水洼在眼前幻化成一个湖,两颗鹅卵石在湖面上变成两座石头岛。

石头岛上有一只小蚂蚁,正在不停地用触角去触碰水面。下巴上,还沾着一滴晶莹剔透的小水珠。

小蚂蚁在石头边焦虑地转着圈,不停地低下头,伸出脚,试探着水的深浅,恨不得立刻跳进湖里涉水上岸。

太阳出来了,水分在慢慢蒸发,小蚂蚁仍然在石头上不停地转着圈。

多好的微写作范本啊!我们的学生如果能这样观察和描写,还愁他们写不好作文吗?把书拿到班上给学生看,说,我们也学着写这样的微写作,不一定写得像作者这么好,只要能表现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就可以了。我还给这一新系列起了个名叫图文微博,只交电子版。简单作了要求:我们周末看到有意思的画面就拍下来,然后配上不少于的文字。不限于拍虫子,一切你能拍的都可以,但要注意别侵犯别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还是有点担心他们不知道怎么写,就直接操刀,从手机里选了最近拍的三张不同类型的图片,写成图文微写作,供他们参考。

水果店的标价牌

你发现了这张水果店的标价牌有什么玄机吗?反正我一开始是没有发现。

跟儿子在水果店里挑着水果的时候,儿子叫我了:“妈妈!你快过来看!”我还以为他发现了什么新奇的水果呢,跑过去一看,他指着一张芒果的标价牌笑着对我说:“你看,太搞笑了!”我一看,说:“哦,原来标价牌倒过来了,照样可以写嘛,没关系的。”接着想离开重新去挑水果。儿子拉住我说:“你都没有发现,不仅仅是标价牌调过来的问题。”他先是竖起两只大拇指,然后马上转个方向让两个大拇指指向地下。我恍然大悟,原来两个竖着向上表示赞赏的大拇指,竟然变成向下表示差劲的了。儿子跟我要了手机把这一一幕拍了下来,他说这“难得一见”,居然有人说自己买的东西差劲。

看来细节马虎不得啊!一不小心,就事与愿违了。

大马路上逆行的拉车老人

这是广州火车站前车水马龙的环市路,匆匆赶着去广大培训的我,目光被这个老人吸引住了,不禁驻足拍下眼前这一幕。

他应该有六七十岁了吧?身材瘦小,皮肤黝黑,头发花白,胡子全白了,满脸皱纹,岁月给他留下了不浅的痕迹。感觉他应该坐在画室成为画家的模特,毕竟长须飘飘的人实在少见。像是从画册里走出来的他,现在却弓着腰,拉着堆着高高货物的平板车,穿行在被红绿灯控制着的大街上。车流一来,险象横生,让人不禁为他捏一把汗。

如果我是画家,我会把这情景画成一幅画,细细描画出他脸上的沧桑和岁月的艰辛,不让他被大都市的喧嚣与繁忙所淹没。他会是这幅画里比高架桥上艳丽的勒杜鹃更为耀眼的存在。

“绞杀”

很早就留意到小区外面有一颗棕榈树被一棵攀爬的植物紧紧地缠绕着,要命的是那棵攀爬的植物并非纤弱的藤本植物,而是粗壮的木本植物,枝繁叶茂的,大有把棕榈树取而代之之势。我每次经过看到的时候都替那棵棕榈树担心,怕它被那攀爬植物缠绕得窒息而亡。

暑假去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才知道这种叫植物的“绞杀”现象,绞杀者一般是榕树,被绞杀者一般是棕榈树。看来,这棵木本植物应该是榕树了。它们一开始是共生,等到榕树够强大后,就会隔断棕榈树的水和营养,棕榈树就会死亡。榕树的忘恩负义让人觉得他不地道,但自然界就这样,适者生存,各凭本事,这结局倒也无可厚非。

前段时间,我发现榕树的叶子枯黄了,有点奇怪,但没有放在心上。等到榕树剩下光秃秃的树枝时,我才觉得不对劲,跑到跟前细看,原来榕树被拦腰斩断,只剩下上面部分那张扬的树枝,告诉人们它曾经的辉煌。

这算不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呢?不用猜都知道谁在“见义勇为”了。榕树只能埋怨自己没有在原始森林选择寄主了,否则,各凭实力,它肯定是赢家。

选三这个范例是想给学生提示一些跟《虫子旁》不同的方向,让学生打开思路。水果店的东西可以写,饭店的当然也可以,大街小巷有多少店铺就有多少可写的点。街上的行人可以拍可写,在大都市,每天能遇到的人数也数不过来啊。当然,我让学生拍路人的时候不要拍别人的正面,拍个背影就好了,不能拍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即可。如果说前两种拍起来有点限制的话,植物就不受限制了,尤其是大街上的,爱怎么拍怎么拍,笔下可写的东西就多起来了。

配图微写作主要有以下的优点:一是训练了学生的选材能力。配图微写作让学生多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zhouxiangdx.com/jdhwh/2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