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不教境界”

——我的作文教学之浅见

湛江市第十五小学蔡斌芳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作文的“不教境界”》一文中说过,作文难教,其根本之难不在“教”,而在“不教”,难在“发现、顺应、养护他们(学生)的语言天性与个性、潜能与才情,让他们的语言生命得到最大的发展,从而使他们找到归属感和尊严感”,这样的“不教之教”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之“难”。

作为小学语文一线教师,我经常会听到一些同行的唠叨——作文难教:习作题材难求新意、习作兴趣难以培养、习作内容空洞无物!修改作文更是繁重而琐碎: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学生的收益也微乎其微!每当听到这样的怨言,我都会莞尔一笑,因为我更赞同王崧舟老师的说法:作文难不在“教”,而在“不教”!只要平时让学生立足于生活,让他们学会观察与积累,开发他们的语言天赋与个性,激发他们潜在的想象力,找准习作训练点夯实写作技巧,自然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一、观察与积累是写作的源泉。

习作源于生活,源于情动。在生活与学习多引导孩子从平常的事物入手,用心去观察并感受,自然能发现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心灵丰盈了,语言也自然会丰富起来,作文也就会变成快乐的旅程。

校园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但如果突然之间要求孩子写一篇校园景色的习作,孩子们可以写得出但不一定生动出彩。我在布置学生写《校园一角》前,先开展一个“小小观察家”的活动,让孩子们到校园走走瞧瞧,谁把看到的景物特点写得最具体形象谁就荣获“最佳观察家”的称号。孩子们欢呼雀跃而去,回来却是满满的收获。下面是荣获“最佳观察家”——梁议丹同学的习作片段: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地来到了校园西北角的桃李园。一场春雨过后,青青的草儿从地里探出了小小的脑袋,揉揉惺忪的睡眼,好奇地张望着这明艳的世界。它发现桃树姐姐也换上绿装,高高擎起的枝头挤满了粉红花蕊,在绿叶的衬托下煞是好看!旁边的李子妹妹似乎也不甘落后,洁白的花儿朵朵绽放,与粉红的桃花交相辉映,形成了桃李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此时的鸡蛋花树虽不甚好看,光秃秃的枝头只有数片新叶,但在不久的夏天,他将披上墨绿的盛装,簇拥着米白的鸡蛋花,为整个桃李园带来阵阵清香。沿着鹅卵石小径来到桃李园中间,一块足有两米多高的巨石屹立在一棵茂盛的鸭脚木旁,石头上刻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字——“桃李园”。旁边的鸭脚木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撑着一把巨大的绿伞为它遮风挡雨……

孩子就是以他独特的视角,把他所观察到的事物融入自己丰富的情感中,再加上之前的语言积累,自然而然便汇成了文字的涓涓细流,作文也水到渠成!

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这样告诫我们: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所以写作不仅需要留心观察,更需要随时积累。我每次接任一个教学班,首先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本命名为“生活点滴”的笔记本,记录生活中的奇闻趣事、学习中的困惑感悟、课外书中的好词佳句、自己头脑中的奇思妙想……内容、字数、格式都没有具体要求,完全由孩子们率性书写。这就是孩子们的素材库与词汇库。这样坚持下来,孩子的习作便不怕会无米之炊了。

(插图来自网络)

二、激发想象是写作的翅膀。

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如果我们觉得学生的作文“想象力贫乏”、“内容枯燥”,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很好的激发点。

书包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班中的王文博对书包有特别的情结,无论谁的书包,他总爱“研究”一番,还信誓旦旦将来一定要发明一款与众不同的书包。有些同学笑他吹牛,我却抓住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激励他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让笑他的同学刮目相看。于是有了下面这段文字:

我发明的这款书包绝对令你耳目一新:当你背上它时,它便自主充气悬浮在空中,减轻身体与肩膀的重负,让你背着书包都可以健步如飞,轻松自如!这款书包还自带环保功能,它不仅可以吸收周围的灰尘,而且还能将灰尘转化为电能用于夜间照明。这样,无论你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时开启学习模式。如果你嫌书包跟着麻烦,那你可以开启书包飞行模式。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书包在天上飞,它会迷路或认错主人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因为每个书包都有一个专门的微型GPS定位仪,所以无论你去到哪里,它都会紧跟其后。而且这款书包永远都不会残旧,因为它采用了蛇蜕皮与壁虎再生的原理,赋予它修复功能。只要书包有一点儿破损,它就会蜕皮并自动修复愈合……

当我在班上读了这段文字后,曾经耻笑他的同学不但不敢再取笑他,还把他当成了偶像。可见,想象力是孩子潜在体内的天性,只要适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鼓励他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大胆奇思妙想,习作中自然能创造出新的形象。

(插图来自网络)

三、妙用训练点夯实写作技巧。

在每一节语文课上,老师都要有意识地抓住一个训练点,通过巧妙地引导,把深奥的写作要求化为活泼有趣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写作技巧。

课文《窃读记》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英的作品,记叙了自己童年时在书店“窃读”的经历,细腻地描绘了“窃读”的复杂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文中除了有丰富的心理活动,还有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我在备课时决定以此作为本课的训练点。那如何把这训练点落实到位呢?我决定自导自演,设计了一个场景:上课铃响后五分钟,我才拿起书本假装急匆匆赶到教室,并在讲台前打个趔趄,然后面带尴尬与歉意走上讲台,放下书本开始上课。我刚才所做的一切都在学生们的眼皮底下,那一“趔趄”还引起孩子们的惊呼。有了这个效果,下面写的训练便好办了。当我讲完课归纳文章写法时,便水到渠成地引出刚才的场面,让学生结合当时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老师的动作、神态写一个片段。大概十多分钟,就有同学陆续写好,我浏览了一下,看到大部分同学都能按要求写,而且还不错!下面是梁晶桦同学写的精彩片段:

“咦?上课铃都打响了好一会儿,蔡老师怎么还没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平常这时候老师早就站在教室里了,可今天?”我一边心里打着问号一边朝窗口张望。“蔡老师该不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了吧?”我正胡思乱想时,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窗外掠过,一转眼她已飞进教室。不料在讲台前她脚下一滑,“啊!”我惊叫一声。幸好老师没摔到,我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只见老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跨上讲台,放下书本,满脸歉意地对我们说:“同学们,对不起,刚才老师有事耽误了,现在开始上课。”

课后,我又要求同学们以《课前小插曲》为题,把片段训练中学到的写作技巧自然融贯到整篇文章的写作中去。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优秀范文,只要我们把每篇课文的训练点落实到实处,写作技巧自然而然会在文中融会贯通,日积月累,写文章便可以信手拈来。

(插图来自网络)

四、修改与评价是写作的无形助力。

“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对自己的作品都要修改三次以上,最终为世人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著名诗人何其芳也说过:“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小学四年级时,《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便教了作文常用修改符号的用法。五年级已要求学生具有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改作文,不但教会学生改自己作文,还可以改同学的作文。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这样教学生改作文的。开学初,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三本作文本,分别标上1、2、3号。学生在作文1号本上起稿,写完后反复读几遍,发现错处用修改符号修改,然后誊抄在作文2本上。小组长将2号本收集后与其他小组互相交换改,拿到同学的作文后先阅读两遍:第一遍画出好词佳句,找出错字、病句;第二次写眉批和总批,指出文章的优点或不足,并写上修改人的姓名。接着,小组长将修改后的作文收集再次重复刚才的修改步骤。最后,修改后的作文集中收齐由老师作最后批改。老师在批改的过程中既要把关作文的质量,又要留意学生修改的情况,并适时地点评,做好记录。

完成上面的修改,老师进行集体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改的好与写的好的作文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因为这样可以增强孩子们习作与批改的信心。集体评价后,将作文发回学生的手中,要求认真阅读同学和老师的批改后的习作,改正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誊抄在作文3号本上。

整个批阅作文的过程似乎有点繁琐,但熟悉流程后,学生与老师都达到双赢:学生在自己写作、修改和欣赏别人文章的同时,潜移默化中积累了写作心得,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而老师面对被学生批改后的文章,只需快速阅读就能发现亮点与问题,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诚然,这仅是鄙人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浅见,并不代表能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但我相信“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反思、探索、超越,或许在某一天会达到作文的“不教境界”。

编辑:陈华晓

蔡斌芳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白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zhouxiangdx.com/jdhjz/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