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秀宋峻梁诗歌20首荐读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宋峻梁,原名宋俊良,中国作协会员,河北衡水市作协主席。著有诗集《屋顶上的雨》、《触摸》、《向内打开的窗子》,散文集《寻驴记》。作品曾获河北省第11届文艺振兴奖,第四届河北诗人奖。“燕赵七子”之一。 以下内容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部分内容,编号为 1.我种了一片玉米 我种了一片玉米 肩并着我的肩 后来,漫过了我的头发 红缨子像两片纯净的唇 清清的流水 缠绕着地缝 如同流进我的心里 那香甜的气息诱惑着我 呵,多美的气息 我弯下腰 我为这些手植的玉米弯腰 年 荐读:想起老树的一句诗:名利来了总还去,此生只向花低头。这首小诗清新自然,仿佛来自幽谷的一阵清风,带着淳朴干净的气息。清清的流水浇灌的不仅是玉米,还有“我”的心田。与其说“我”在向玉米低头,不如说我在向自己心中追求的一种境界致意。 2.风暴 风沙在我的周围旋转,像旋涡 在鱼的身边 我的手里握着一个空空的酒瓶 沙砾摩擦着玻璃 考验着我内心的暴躁 我的手伸向空中,像叶片 要脱离树枝而去 摧毁自身,被无形的力量牵引 狂烈的风沙在揭穿,在撕裂 在敲击,在纠缠 我不得不弯下身子,护住脸颊 每个人都长出了一对翅膀 瑟缩的动物也受到惊吓到处躲藏 失散的鸟----它们微弱的声音 在风暴中,恍如纸屑被扫荡 整个城市的梦里充填着黄沙 刹车的声音急促难辨,血液加入了 疯狂的舞蹈。我单薄的身体 被轻轻举起,像一条柔软的蛇 无法预测洪水是不是已经在上游 掀起巨澜。长街进入黑夜 进入风暴的中心。骤雨穿透了云层 我的双脚站在泥水里,在风暴中 依然走出了很远。我看见灯光还亮着 那个空酒瓶,从我的右手换到了左手 年前后。..5.2修 荐读:读第一遍的时候,突然被其中的这句“失散的鸟----它们微弱的声音/在风暴中,恍如纸屑被扫荡”击中。通感的运用将风中的声音转化为可视的具象,一下子让人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这首诗将自然的风暴与内心世界的风暴糅合在一起,将一个人心底的兵荒马乱描述得淋漓尽致。“空酒瓶”这一意象在整个文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衔接,衔接了内外两个世界;又是象征,象征了一种无力的消极的对抗武器。 3.病房 女孩躺在病床上,她呼吸急促 她的哥哥,一个黑瘦的青年 微笑着扭头望我,望见我诧异的眼神 他说妹妹快不行了 女孩的心脏出了毛病 她的胸脯起伏,像夏天的蜜蜂 追赶着一个黑色的幻影。而阳光模糊 我汗湿的内衣紧贴在冰凉的脊背上 从病房出来,女孩的哥哥 微笑着送我,我看出那微笑除了疼痛 没有任何内容。在掩上门的瞬间 病中的女孩微微侧过头来,干裂的嘴唇翕动 但是她 始终没有睁开眼睛 .12.30 荐读:匈牙利小说家莫利兹说过: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有时候面对无奈和窘境,一个人站在灾难的中心,微笑仿佛是唯一的表情。可你知道,那只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悲痛,虽然悲痛本身会减轻悲痛,可是,那个被悲痛折磨得痛不欲生的人,只会微笑。微笑是他面对外部世界并与之交流的唯一语言,对他们来说,眼泪似乎不合时宜。他们是没有权利流泪的。这首诗里的妹妹作为病人,得了不治之症,仿佛是不幸的最大受害者,可是,她可以闭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悲伤。作为生者的哥哥却不可以,他连接着至少三个世界,一个是妹妹的病痛,一个是外界的联络,一个是自己的责任与情感。 4.不知道那是些什么花 我坐在那个校园 凉凉的石凳上 周围的花真多,都开着 这个早晨 校园里的湖南少女 在一个水池边走来走去 看自己的倒影 和游在水里的鱼 而那些花呀 碰我的脚踝 一副情窦初开的样子 看她们空空地摇晃 我真不忍心走开 .3.17 荐读:用花儿比喻少女,并不是很新奇的手法,用少女比喻花儿也是一样,但这首诗的诗意却恰在此处。尤其最后一节,明则写花,暗则写人。碰到“我”的脚踝的花儿与走到“我”的心里的湖南女孩一样,她们互相成为,彼此关照。她们干净得近乎是“空空地摇晃”,这是多么美好啊。与其说是不忍心离开,倒不如说我是不舍得离开。 5.半杯水 临近中午的饥饿 模糊了我的阅读 我忘记了那半杯水 我的身体抵在桌子上 但是水,并没有平静 它已经预知 要变成我的血液,就立刻 和我的心脏一起 开始了跳动 .3.29 荐读:这首小诗描述“我”由于饥饿,用身体抵住桌子,无意间桌子晃动,引起了上面的水杯里的水晃动,最后把它一饮而尽。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平铺直叙,而是在平铺的基础上进行了委婉含蓄的想象,他把水拟人化,从而实现一种诗意的表达。大概所谓生活之诗,无外乎如此。在平凡的柴米油盐里,捕捉诗意的光点,这也应该是诗歌相对于人和生活最朴素的关照吧。 6.中佐村埋人事件 月光洒满河套 你们狠狠地挖坑 挖得太大啦 其实就埋一个人 这个人被怀疑是叛徒 出卖过一个弟兄 你们举手表决 一致通过 清除他 就在他喝稀粥的 晚上 趁他不注意 下手 先吹灭窗台上 冒黑烟的煤油灯 那是昨天还和你们 一起举手表决的人 这时候他在布袋里 快憋死了 你们一声不吭地下手 挖坑 埋土 坑很快填平 你们上去踩瓷实些 别被滹沱河的水冲出来 雨季一到 河水就会涨呀 你们仨站成一圈 每人撒一泡热尿 这泡尿真长呀 哗哗不停 那个最后提搂起裤子的 哆哆嗦嗦 有些害怕 甚至不敢看一眼 自己的身影 年 荐读:这首诗是作者在下乡工作的时候,听一个老支书讲述的锄奸队的一个事迹。据作者说,本来是想写成一部小说的,但是一直没有动笔。无疑,这是一首非常成功的叙事诗。仿佛一部谍战戏,环环相扣动人心魄。一个秘密的组织,秘密举手表决要处死一个嫌疑人,而嫌疑人自己并无意识,甚至还参与了举手表决。他们先挖坑,挖一个很大的坑,“坑”在这里语带双关。接着又趁对方不注意吹掉阳台上的灯,用布袋将其装进去,最终扔进坑里,为万无一失,填平以后又踩瓷实,这还不够,非要每人在上面撒一泡尿。虽然人已经被深埋,但他们依然心虚,这在诗歌的结尾处可以读出来。问题是他们为什么心虚?对于锄奸队来说,埋人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其实,最主要的是这次埋的是自家兄弟,而且也只是怀疑对方出卖了弟兄,并无确凿证据。所以,他们做的是亏心事,做亏心事,连那些杀人不眨眼的人,也会心虚。 7.疼痛 他的膝盖骨 被疾驶的摩托车 撞成碎片 那不是一些闪光的玻璃 或尖叫的玻璃 那是被自己的血 模糊的骨头 疼痛在一开始 还不真实 直到闪着金属光泽的钢丝 把一片片骨头 连缀起来 手术室很干净 窗帘把阳光严严实实地挡住 他亲眼看到 戴蓝色口罩的女医生 穿针引线 像缝一只 露脚指头的布鞋 .10.4于鹿泉 荐读:人是在灾难之后痛定思痛的,在这首诗里也是一样,主人公的疼痛不是在车祸的刹那,而是在缝合伤口的时候,那些疼痛带着表情和颜色、声音一起袭来。重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逐渐冷静与思考的过程,而恢复理智,恢复感官功能之后,确实也会让疼痛变得真实而明显,这首诗就是表达了这样的一种哲思。 8.两个人 我累了 停下来 靠在一棵树上 我听见树叶 在风里响 如果你累了 也停下来 靠在另一棵树上 就会有两个人 听见树叶 在风里响 .4.13 荐读:这首诗的题目是《两个人》,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呢?他们彼此独立,宁可靠在一棵树上与风里的树叶交流也不愿意靠在彼此身上彼此走进。这不禁让人回到文本当中,他们为什么会累?累,是出于一种人际关系,而为了躲避这种累,只有远离人群,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一首爱情诗。两个人在一段关系中精疲力竭,也许只有大自然才是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最好工具。 9.雪落下来就化了 这个过程太短暂 太阳还没有冷下来 我认识的人 和不认识的人 都被我简单地打发走 本来没有描述雪花 是怎样变成水的欲望 但是雪花的确一直在落 他们只有在飘的过程中 我才能看清楚 才能确定那是什么 那不是什么 但是这样的界限也变得 模糊 我走在街上有些沮丧 如同一幅照片上出现的那种表情 同样的情绪 不断地出现在周围 直到雪在脚下能够 保留下来 尽管我知道是短暂的 心情也会稍稍好些 .7.8 荐读:这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辨意味的诗。诗中提到“我”将所有人都打发走了。为什么?也许只是想要一个完整的个人空间,在这首诗里,“我“对完整的需求充斥于每一个词语当中。比如清楚、确定、界限、模糊等。这一点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之所以会这样,无非就是想要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开始,或者给过去画一个干干净净的句号。再升华一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我人格完整的追求的另一种写照 10.一次完美的交流 大提琴低沉的欢乐压抑着 海风中扇动的翅膀 你和他,爱慕清晨的大海 此前一直在数波浪起伏的节奏 他的手指在玻璃杯上弹跳 一切似乎延续着秩序,他收敛了呼吸 你想起渔港边糟朽的船骨 以及鸡蛋花,潮湿的路面粘贴着花瓣 而他一定在想电影中的乌克兰女郎 红酒,真皮夹克,飞行的子弹 夜色正退出树梢上的鸟巢 天空的装饰物已被摘掉,或已纷纷坠落 海水的撞击声比夜间更响亮 整个海滩装进了太阳的沙漏 荐读: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在玻璃后面看海上日出的情景,所谓玻璃后面,有可能是在面朝大海的房间里,也有可能是在船上的某个舱口。他们在海风里与大海共起伏同跌宕。所谓完美的交流,既是指现实与虚幻之间的交流,又是指“你”与“他”之间的交流。在大海的涛声中,彼此各得所需。这首诗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有修辞。尤其是最后两节,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细细体味一下。 11.一本书与一个人 我以为他早就作古了 才买了他的书 仔细读里面的鸡零狗碎 后来发现 他活得好好的 在灯光下频频出现 像个大人物 我立刻后悔买了这本书 怎么是这样一个人呢 有的男人留长发 或戴顶怪帽子 做成出格的样子 似乎外表在向灵魂看齐 有的人将文字升天 却明明活得世故 我后悔买这本书因为 他活着 干扰了我的阅读 荐读:人有时候真的好奇怪,我们做一件事本身不是因为这件事值得去做,而是因为其他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原因。比如这首诗里,“我”之所以要买一个人的诗集是因为以为他早死了,这种认知甚至让我仔细阅读了本来不喜欢的东西。因为死者为大?还是因为对方死了,就会无形中处于一种没有未知干扰的状态,从而更容易让人心生怜悯,甚至宽容?当得知对方还活着,而且活得人模狗样,却突然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可以说是因为他活着,干扰了我的阅读。因为他活着的状态,缩小了文字的想象空间,让文字与现实之间的对比越发鲜明,从而形成一种无法弥补的阅读落差。大概这就是“因人废文“吧。 12.三个苹果 大雨下在路上 骑行的人钻进密林 面包车中 三个正在腐烂的苹果 混在纸箱里 我嗅到它们 腑脏深处的嗳气 裹紧酒精的风衣 都是黑色的 大雨下在铁皮车顶上 跳起混乱的舞蹈 他们在敲车窗 也许一会儿就有人 将轮胎扎漏 荐读:该诗最动人的地方在内与外,动与静的对比,车外面是大雨滂沱,奔跑的人群、跳跃的雨滴,车里是纸箱和纸箱里三个正在腐烂的苹果。它们不受外面任何影响,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似乎都与它们无关,它们就那样静静地顺从着时间的安排。而实际上,“面包车”也不一定会是永远的避风港。它自己也是危机四伏,除了“大雨敲打铁皮车顶”意外,还会有醉汉“将轮胎扎漏”。可是,“三只苹果”又能怎样呢?这首诗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现存生活状态的反思与反抗。以“苹果”喻己,以“雨水、裹酒精的风衣”喻外界的风险。 13.失败之书 世界充满劳作之声 钉死木棺的 打造门枢的 锻造铁索的 勒刻墓碑的 搬运山峰的 推动星球的 有人制造解决问题的工具 有人暗杀提出问题的人 风吹荒草,啄木鸟 在隐蔽处独自叩问 对抗,这个词 本身充满悲剧意味 我不敢以此诠释 面对的任何事物 一切浪漫在现实面前 都有一个贬义词等待加冕 昨夜,是彩色的 三楼上 一个微胖的女子 看了外面一眼 果断地抱起她心爱的小猫 跳了下去 她们溅起巨大的火焰 明亮而刺眼 .7.23 荐读:这确实是一首关于失败的诗。似乎世界上,处处都是斗争,处处都有失败。与时间斗,有了棺椁;与环境斗,有了阴谋与暗杀;与世俗斗,有了贬义词;与生活斗有了自杀。如此循环,又回到了诗歌第一节。失败,有时候又是那么绚烂,悲情的绚烂,它的明亮让胜利者黯然失色。可那又怎样? 14我要关灯了 晚安,世界 我要关灯了 只关一夜 明天早晨关或不关 就不重要了 我要关灯了 做什么样的梦 我没有期待 只要不被追逐 没有犹豫,纠葛,空茫 也不会 永久的陷落 我要关灯了 亲爱的世界 为眼睛蒙上雪白的翅膀 一夜 比一生漫长 一千年也不过如此 我要关灯了 我准备了枕头 拖鞋,震动器,蚊香 我不想听见脚步声 椅子碰倒声 诅咒声 亲爱的世界 我愿你也这样称呼我 把我当成你的孩子 我要关灯了 我已经亲吻了自己的手臂 荐读:罗伯特·弗罗斯特说:“我和这个世界有过情人般的争吵”。实际上,谁不是如此呢?一方面爱着这个世界,一方面又因为爱而不断与之斗争。在这首诗里,作者反复地说“我要关灯了”。“关灯”意味着偃旗息鼓,宣告投降。诗的结尾说“我要关灯了,我已经亲吻了自己的手臂”,显然,这是在自我疗伤,而世界也不会把“我”当成它的孩子,虽然在广义上是这样的。如果上一首诗称为《失败之书》,这一首可称之为《投降之书》。 15.子夜歌 即使月光里堆满石头,我也愿意 看到两个相反的月亮 在天空擦肩而过,互相看一眼,互相照一照 即使不说话。尘封的嘴唇挂满冰凌 石头里风干每一滴水 可以背靠背的热爱,可以在上半夜 和下半夜,搬运忧伤 搬运远方山顶一个人的眼神 到一条鱼的眼睛里 也可以搬运一头老虎的低吼 到一座空旷的殿堂—— 几百位帝王相继亡故之后,家国 仍然悬挂于苍穹之下 荐读:子夜就是子时,指的是晚上11点至凌晨1点的时间段。这个时段正是今天与昨天的分水岭,人们甜梦正酣。而此时失眠的人,则会思绪万千。窗外的月亮挂在中天。偌大的天空,只有一枚月亮,多么孤单。作者此处以月表情。他希望有两个月亮,即便不能在一起,也是好的,只要相遇了,就已经足够。回忆会填满空白的失眠。即使忧伤也好于空荡荡的怅然与孤独。由月及人,最后一节,作者笔锋一转,一个人不辞劳苦搬运着陈年往事。关于一个人,一些人,一件事,一些事。很多人离开了,但是并没有消失。只要我们还记得他们,他们就一直在,无论是亲人还是仇人,无论是平民布衣,还是帝王将相。 16.清晨在山坡上模拟一声枪响 我在山坡上开枪 枪声划过一条弹道 在远处扬起尾音 有一丝颤抖 像一个人忽然哑了嗓子 我右手的食指 就这样发射出一颗子弹 我瞄准的地方 恰好有雾 仿佛巨熊隐身其间 我这样开了一枪 没惊动 任何一只熟睡的鸟 荐读:这是一首饶有趣味的诗。一个大家可能都做过的动作,因为借助了诗歌的翅膀而有了哲性的飞翔。尤其是最后几句:我这样开了一枪/没惊动/任何一只熟睡的鸟。古有成语“惊弓之鸟”,在这首诗里,虚拟的手枪瞄准的是想象中隐身在雾里的巨熊,即便如此,作者也是希望不要伤到无辜,即熟睡的鸟。就这样,在清晨的山坡上,一个人,完成了一部戏。 17.寻找一个人 在东大街,我去找一个人 他住进了 一家紧靠图书馆广场的酒店 白鸽子们从法桐枝杈 一只挨一只飞回塔形巢穴 高处的雾霾沿希尔顿大厦缓缓涌动 已然布满整个黄昏 这个时代未老先衰的背影 显现出过多灰色的糙点,令摄影师们伤心 我穿着棕色皮鞋,有一只 鞋带开了 我没有去管它,也没有 在意自己的身影 是不是进入了一张老照片 我张望着酒店的玻璃门 里面的女士 仿佛移动的陈列品 喷了一身浓烈的香水 旁边的西饼店滚出面包香 一切隐藏着 又挥发着 被法律允许的各种气味 我要进入 这样一座明显被改造过的建筑物 去找他,他的玻璃眼镜片 在一扇面北的窗子后面 闪出冷漠的光,其实 我知道,他并不是那样的人 如果他是杀手 他的武器里肯定装满了子弹 如果他是诗人,他的脑袋里 一定堆叠着 落叶般 无法读出的密码 。我打开门 房间里灯光大亮,所有机器开始运转 我脱光了自己 跳上床 往身体盖上白色干燥的被子 我要跟他谈谈重复出现在他梦里的一个人 谈谈他自己故意遮蔽的自我 他是不是认真的 他不能对我有任何隐瞒 即使他要再次欺骗我 也要等我醒来,等我穿上衣服 在镜子前拉上 裤子的拉链 好,他可以面对着我 开口了 荐读:这首诗有着悬疑片的特质:紧张、玄幻、跳跃。题目《寻找一个人》,那个人是谁?杀手?诗人?读者开始寻找文字里的蛛丝马迹。通过“机器运转”、“我脱光自己”“故意遮蔽的自我”等等一系列的词组,我们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所谓的“寻找一个人”,指的是寻找另一个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另一面。那个人的周围有机器运转,即某个采访地点。而我,所谓的“脱光衣服”,指的是在众人面前剖析自己,而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也许又将面临那个带着面具的或者有时候自欺欺人的自己。 18.海边.之七 白色的盐 堆积在肺里,在关节 发出喊声的 缝隙间 那紧张的喘息和细微的痛 不停地在加深 手掌中的生命线 你站在黑色鲸鱼的 脊背之上 那静止的风暴之源 倾斜着 生长白云 你那样小 仿佛即将消失于—— 暮色漫漶 离尘世的距离 无法再丈量 越渺小离天空越近 越渺小离尘世越远 你还戴着那顶 窄边的灰色礼帽吗 你在一个 混乱的市场花二十五元 买下 扣在头上 将自己的眼睛置于 一小片阴影之下 从那时起 你走路不再匆忙 也不再跌跌撞撞 早已经不再手里拎着酒瓶 数路边的树了 你知道任何数字都解决不了的事情 很多 也没有任何一条路 是必经之路 年 荐读:这首诗从海边浪涛翻卷开始,通过想象盐、时间等具象与抽象之后,将“你”置于风口浪尖,那个“你”可以是作者心目中的自己的形象,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本来大海辽阔无边,而鲸背上的“你”也不过是上面的一个小小的逐渐消失的点,但因为思绪排山倒海而来,对于“你”的叙述也由远及近,再经时间的回闪,一退再退,再忽然转身,迎面而来。这种转换手法的运用让整首诗层次与结构上,更多了一种立体感,多棱感。 19.下弦月 我必须经过你才能到达他 我必须经过树梢 才能到上弦月 我必须经过下弦月 才能看到挂在弯钩上的思乡者 你没有注意到我涣散的眼神 已经想起更多 不能表述的词语 因为我看见了他在那里 他被一张纸封闭了嘴巴又被 移除了舌头 啊——,这是一首诗的开端 也成了混浊的尾音 像所有自然主义者一样 他裸露在 天空的边界处摇摇欲坠 大地上则堆满了干燥的荆棘 荐读:这首诗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不稳定、不确定的情绪。如里面一句“注意到我涣散的眼神”所描述的,“我”一会儿通过月亮想“他”,一会儿又通过树梢看月亮,一会儿又通过上弦月想到下弦月,想到望月思乡的游子。涣散何止是“我”的眼神呢,不过是一颗没有着落的心。这种没有着落的悬浮让“我”再一次想到“他”----一个思乡者。“他裸露在/天空的边界处摇摇欲坠/大地上则堆满了干燥的荆棘”。他已经在异乡失语。他在异乡摇摇欲坠却无法回归,因为回归意味着遍体鳞伤。 20.月夜,我以孤独代替自由 这孤独者的伤疤 我摸到山脉与冲击坑 手指经过玻璃 白雪、黑树枝、蝴蝶 我听到岩石里的寂静 以及深处的呢喃 我摸它,通过我身体的 电 炸裂的烟花在城邦之上闪耀 长城的暗影里一棵高大的 树,在腾空年轮 天空正垂下万千丝绦 那些攀到高处的人们 重新回到我的身边 带着烟草、宿醉和满腹牢骚 用竹筷 撬开酒瓶 荐读:自由不能等同于孤独,但是有时候孤独却可以等价于自由。所谓睹物思人,在那段可以选择的空荡荡的思绪里,我们一次次把走远的人拉到眼前。烟花炸裂的瞬间,总是会让人忍不住唏嘘,人生苦短,岁月并不宽容,也不漫长。一想到生之空,死之空,就忍不住放下很多事、很多人,就像一个守卫瞬间搬空一座城池,一棵树,腾空年轮。用思念填充孤独,让悦纳解放身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hy/5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跟着鲜花去深圳王国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