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海货是一种集体信仰
青岛人把所有海洋中出产的食材,统称为“海货”。之于“海鲜”这种更书面语、更五湖四海的称呼,海货似乎稍显乡土,实际上这个名字却大有古意。唐朝的卢纶《送何召下第后归蜀》有诗:“水程通海货,地利杂吴风。”宋代的梅尧臣在《馀姚陈寺丞》中亦有诗为证:“海货通闾市,渔歌入县楼。” 领读人:大亓 一个爱听故事的朗读爱好者 地处北纬37度的青岛,三面环海,占尽了盛产海货的地利。倘若为舌尖上的青岛搜索一个关键词,海货自然首当其冲,这些鲜美到炙热的食材已经像基因一样深藏在青岛人的骨子里。有意思的是,虽然都处于胶州湾海域,但青岛沿海的海货产地却各有千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拿人”的海货:红岛的蛤蜊、白鳝鱼、末货;沙子口的鲅鱼、对虾、墨鱼逗;仰口的会场螃蟹;积米崖和灵山卫的面条鱼、刀鱼、笔管、八带蛸;鳌山卫的黄花鱼、蛎虾、虾虎;营海的海蜇、海螺、偏口鱼。 青岛人对海货的感觉,像极了老人对后辈的种种舔犊温情。很多海货都有一个惟妙惟肖的青岛“小名”。比如琵琶虾叫虾虎,带鱼叫刀鱼,贻贝叫海虹,鲈鱼叫寨花,镜鱼叫鲳鱼,章鱼叫八带蛸,牡蛎叫海蛎子。 蛎虾是青岛海域特产的一种虾,每年春天,粉嫩如桃花的蛎虾,是青岛早春最鲜美的食材。对了,崂山特产“金钩海米”,就是由蛎虾晒制的。这种海米山寨颇多,许多青岛人家会在新鲜蛎虾大量上市时,加少许盐煮熟之后晾晒,再经过人工去皮手续,自制鲜美的“金钩海米”。蛎虾具有一种侵略性的鲜美,不,应该是甜美,是那种源于食物本真的最原始的鲜味。这种虾的外表不太怎么讨喜,甚至还有些烂烂的颓废感。但青岛本地人只要有蛎虾,就绝不会选其他虾来吃,这个大家都懂得。 以蛤蜊为代表的这类小海鲜,用强烈得近乎炽热的鲜美征服锤炼了青岛人的敏感味蕾,赋予了这座北方海滨城市活色生香的魅力。尤其多年来,蛤蜊每公斤的价格几乎从没超过10元钱,所有人可以放肆大啖蛤蜊,蛤蜊也比其他海鲜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蛤蜊让聪明的青岛人以超乎寻常的想象和大胆实践,应用在煮、烤、拌、炝、炒、爆、炸、烧、烩、汆汤、制馅等烹饪方式上,让许多山珍海味尽失颜色。以火锅为例,假若锅中只有羊肉在那里孤独地翻腾,即使再长袖善舞,那也是一种只属于游牧民族的单纯意味。但有了小小的、不起眼的蛤蜊与之共舞,锅里的汤色便在一分钟的时间内,伴随着蛤蜊像花一样绽放,起了润润的奶白色。喝一口,怎一个“鲜”字了得。 青岛普通人家几乎家家会做蛤蜊芸豆面,这是夏天最多见于青岛人饭桌的面食。蛤蜊和芸豆都是当季的时令食材,在炒过的蛤蜊芸豆汤中淋上散散的鸡蛋花,便成了清新且营养的海鲜卤汁。很多人感觉酒店的蛤蜊芸豆面和蛤蜊疙瘩汤本色的鲜味很淡,跟家常味道相去甚远,原因就是酒店的用料尤其是清水煮过的原汁蛤蜊汤放得不足,新鲜程度也打了折扣。 美食常常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和不厌其烦地炮制。除了具有家常气质的蛤蜊芸豆面,鲜虾打卤面和虾虎打卤面是另外两种极具青岛地域特色的海鲜面食。这两种面是早年从胶州的大户人家传到青岛市区的,由于工序稍烦琐,不仅在青岛的各种档次的酒店里是凤毛麟角,就是热爱吃海鲜面的青岛老百姓家中也不多见。 春季是吃这种面的最佳时节,口味的鲜美关键取决于蛎虾和虾虎以及韭菜的当季感觉。先将蛎虾和虾虎去壳取肉,皮捻碎,煮过做高汤备用,瘦肉用葱姜炒过与木耳、瘦肉丝、鸡蛋、韭菜做成卤子。与蛤蜊随便五花八门就可流泻出浓郁的鲜味有所不同,蛎虾和虾虎一定要用葱姜爆炒过才能出来醇厚的鲜味,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去腥。卤子做好后,甚至有一种丰盈的惊艳美感。虾汤是红的,木耳是黑的,鸡蛋是黄的,韭菜是绿的,浇在面条上那个好看,让人不忍下箸。有幸吃过这种面的人几乎是众口一词:“味道那个绝、那个鲜,可能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一种面了。” 以“生猛海鲜”示人的海货,讲究的就是鲜活的原汁原味。在青岛人家,新鲜海货的最佳食用方式,就是清蒸、油泼和炖汤,或者原汁儿蒸制。饭店对海货的做法亦然,这其中既有省时省力的成本考量,也是遵循青岛人之于新鲜海货的普遍做法。这跟日本的生鲜料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他们的佐料是辣根与酱油,青岛则佐以醋与姜末。其目的,都是为了制衡海货的“寒气逼人”。 在青岛的菜市场,活蹦乱跳的小海货价格不菲,反之则身价大跌。一些摊贩推销质量逊之的海货,会在刚“去世”不久的海货旁边写上直白的悼词——“憋死的”,以此表白这些海货虽然不蹦跶了,但新鲜度还是有的。原味的海货烹制,对不谙厨艺的吃货来说,简直就是福音!这么说吧,青岛小哥和青岛小嫚无须会什么绝密烹饪大法,只要有会开气灶的生活小机灵,就可以操办一桌海鲜盛宴。由此,先从俘获味蕾开始,继而俘获一个人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初到青岛的外地人,通常会表现出对本地菜系乏善可陈的些微鄙视,但这丝毫没有让青岛人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自卑,也不影响青岛人对我城美食磅礴的自恋。因为他们十分明了青岛海货之于舌尖的鲜美刻度,会迅疾而妥帖地俘虏一干味蕾;他们也对八方菜系表现出“贤惠正房”的大度。他们知道,百川归大海,任何菜系想在青岛开枝散叶,最终都将皈依海货,继而顺遂城市的红尘万丈。 以一个青岛土著的眼光解读,之所以外地人会对本地菜系难以一见钟情,无外乎青岛海货做法的执拗甚至粗放——除了鱼类,许多海货多以蒸煮的“笨蛋”工艺,为食客奉上闷骚的本色姿态。现实是,放眼热闹的美食江湖,深得人心的佳肴多以浓油赤酱的繁复烹饪做法取胜,食之亦是满嘴活色生香,仿佛如此大操大办方能对得住各方食材。以红遍大江南北的川菜为例,咸甜麻辣酸一应俱全,菜味厚重浓烈。川菜厨子几乎都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任何草根且平淡的食材,都能被化腐朽为神奇。深究起来,以川菜为代表的“辣派”美食,其产地多为食材相对匮乏的地区。吃辣的初衷,说得养生些,是为了祛寒湿;说得民生些,只不过是为了“下饭”。 这种“傻瓜式”的做法,也成就了青岛海鲜大排档的风生水起。先是早年的汇泉海鲜小吃街,后来这个地方被我的同事刘海军老师写成小说,又被拍成电视剧《杀人街的故事》。再后来,这个半露天的海鲜大排档迁到麦岛美食街后,没有了草根气息,成就了四方路一带加工海货的半自助海鲜大排档。 这当然得感谢附近平民化的黄岛路露天市场,在这个积聚时令海货的地方,老饕们可以买来各种海货,然后交由附近的海鲜排挡加工。坐在树荫下,当天的散啤是一定不能少的,大口喝着啤酒,大啖刚刚炮制出的海货,身边就是熙熙攘攘的市井街景,远远不必顾忌吃相也不必忌惮环境,这便是最应景的海味青岛吧。 本文由“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崔燕,地道的青岛大嫚,青岛“土特产”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出版的《青岛的个细节》《爱青岛》《青岛美》,与人合著的《果然青岛》,为其执着于青岛本土风情写作,提供了妥帖而诗意的释放点。 编辑 波波 设计 冰冰 新书声·心阅读 您想读什么书,欢迎联系我们!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zhouxiangdx.com/jdhzp/1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夏枯草
- 下一篇文章: 关于鸡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鸡年涨姿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