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钟楼,老合肥人一定很熟悉啦这里位于合肥主城核心位置,属于市中心成熟生活区域。年始建、年投入使用的大钟楼,是上世纪80年代合肥地区的最高建筑,高达82.55米。大钟楼、四牌楼曾一直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合肥市中心。代表了合肥市的辉煌,也从末没落过!

虽然如今的大钟楼已经被周围许多高大的建筑所掩盖,但曾经可是有着辉煌和荣誉:不仅是科技和高度的代表,甚至连粮票等上面都有它的“身影”。

而且,几代合肥人对“大钟楼”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一座城

她的风情

源自这一草一木

许嵩的母校是合肥市青年路小学、芜湖路四十八中本部,大钟楼伴随了他太多的青春记忆。

一个年代的最高楼

对于合肥人来说,应该没有不熟悉大钟楼的。其实,大钟楼是合肥人的通俗说法,它的全名应该叫“合肥长话通信枢纽工程”。

  据档案记载,大钟楼于年开始动工建造,年建成并于当年12月投入使用。整个工程由主机房、钟楼、营业大厅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平方米,主楼7层,钟楼12层,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钟楼上有双层平台,安装微波天线,楼顶部设直径约4米的自鸣电钟4面。钟楼从地面至微波天线尖净高为82.55米。   82.55米,放在现在的确是个不起眼的高度,但在上世纪80年代,这绝对是一个“鹤立鸡群”的高度,因此大钟楼成为当时合肥最高建筑,是科技和高度的代表。○年的合肥大钟楼   大钟楼自建成以后,一直是合肥电信局的办公场所。只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建起了更加高大的合肥电信大楼,大钟楼的功能才有所弱化。   而透过大钟楼,我们也能管窥电信业在合肥的发展史。据《庐州府志》记载,早在清光绪十九年(年),合肥就设立了“庐州电报局”。从年至合肥沦陷前,电报局设于今安庆路五金批发站处。年5月合肥沦陷后,原电报局由日本人接办。抗日胜利后的年,合肥电信机构有交通部经办的“安徽电信局”、省政府经办的“省电话局”和“合肥县电话管理处”。   年初合肥解放后,市军管会将两局一处合并,成立皖北电信指挥局,统管合肥及皖北的电信、邮政业务。年6月,改设合肥电信管理局,邮电业务范围不变。年12月16日,又取消合肥电信管理局,成立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年9月1日,省、市局分设,成立了合肥市邮电局。这样一直到年12月13日,根据邮电部指示,实行邮、电分设,于是成立了合肥市电信局,并于年开始修建办公场所,也就是后来的大钟楼。

  

大钟楼与老合肥人的感情   据上世纪70年代参与大钟楼建设的老人们回忆,由于当时的合肥不是很大,大钟楼建造前,这里都是坟堆、土房子、杂树林等,旁边是没有什么高大建筑的,当年附近只有一个交警的指挥台。

这里没有马路,旁边的芜湖路也就一条道,人们行走都是顺着坡往上走的。芜湖路上当时只有省图书馆、物资局两个小红楼,都只有两三层。当时大钟楼算是合肥第一高建筑了。

○年的芜湖路(大钟楼建造前,这里都是荒地、土房子、杂树林)   除了是最高建筑外,对于合肥人来说,对大钟楼还有着一种天然的感情。那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的每个清晨,大钟楼被东方的朝霞辉映着,六点整的报时曲向我们宣告着新一天的开始;而且,直到晚上9点,每逢整点就会奏响乐曲报时;它准点播出的报时钟声整个老城区都可以清晰地听见……每当置身它的旁边,总能感觉它的形象依然高大,看着钟楼身上那黑白分明的钟盘,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   而据我们了解,其实,大钟楼的报时也是“与时俱进”的。刚开始时大钟是机械报时,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每逢整点就会奏响《东方红》乐曲。虽然维护人员每天对时,但也免不了大钟四面时间各不同。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钟的“娘家”上海电动厂不再生产相关零配件了,于是机械大钟被石英钟所取代,整点报时音乐也换成了法国乐曲《钟声》。而到了年,大钟报时采用了先进的GPS进行卫星校时,走时更准确。

○年合肥大钟楼鸟瞰

  “对我们那个时代的合肥人来说,大钟楼绝对是一种标志和寄托,每每当‘东方红’的旋律在城市上空奏响时,人们总会停止脚步,习惯性地向钟声方向寻找。”一些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前的市民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说道。更有不少住在大钟楼附近老城区的人说,每天清晨去环城公园晨练,在途经大钟楼时,抬头望一眼大钟看看时间,已成多年的“习惯”。   是啊,对于老合肥人来说,大钟楼不仅能让人掌握时间,更多的成为一种习惯和仪式感。“走出”合肥的大钟楼

作为合肥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的标志性建筑,在土路上建起的这座大钟楼成为合肥的名片,它不仅出现在合肥的宣传画册上、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合肥图片中,还出现在合肥地方粮票上、烟标上,而且连商品包装纸上也印着它的轮廓。

○曾经的合肥地标——大钟楼(资料配图)

  这在笔者本人身上就有亲身经历。在上世纪80年代,笔者就喜欢收集烟标和火花,并且像宝贝一样收藏着。上次回老家,在一本大书里看到仅存的十几张烟标,虽然破旧,但居然就发现了两张‘合肥’牌香烟。上面的图案——当时合肥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清晰可见。   不仅如此,在文学作品里,“大钟楼”也频繁亮相。例如,年公映的一部电影就曾在大钟楼取景。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阔少爷阿满只身去外地旅游,不慎将行李丢失,他只好四处流浪打临工。正在这时,四川妹子彩云来到了他身边,在真诚的接触和交往中,两人相爱了。几年后阿满终于与家中取得了联系。当彩云见阿满一下由临时工成了阔少时,欲转身离开,阿满追了上去……○电影中取景合肥大钟楼打电话场景

虽然这部戏的主创均和合肥没有什么关系,也不太清楚当初为什么在合肥取景,但的确是在合肥拍摄的,影片中不少场景都能见到合肥的影子,比如安徽饭店、包河公园等,而其中林阿满几次打电话的邮政局,就是合肥当年的标志建筑大钟楼。

时代进入到今天,虽然大钟楼“变矮”了,但它依然是合肥的重要地标。在它周围的各条马路上,多少路公交车依然报着“大钟楼”的站名;当我们漫步在包河公园的小径上时,往西处一看,大钟楼依然在蓝天下矗立;对于惯常行走在大钟楼附近以及居住工作在它周围的人们来说,定然还听得到它悦耳的报时曲。

然而数十年前

它曾超越在合肥大行其道的苏式建筑

以82.55米成为当年合肥第一高楼

在当时周边一片低矮的建筑中

无疑是科技和高度的代表

大钟楼上的整个大钟

分为四面,每一面上都有钟

很多人都知道大钟能整点报时

还以为这只是一处景观

但其实,最早的大钟楼建设

是用来做长途通信用的

那个时候,不管在哪

只要在合肥周围

只要一仰脸,就能看到大钟楼

还有好多人从好远的地方赶来来看这个楼

陪伴几代人的大钟楼

对于老合肥人来说

大钟楼不仅能让人掌握时间

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仪式感

很多人也因此对大钟形成了特殊的感情

在每天早上7点敲响晨钟的同时

还会播放持续约3分钟的“东方红”音乐

提醒人们新的一天工作和生活的开始

附近的店家每天几点钟开张,几点钟打烊

听到钟声报时,就都知道

有一段时间大钟不走了,也不报时了

就感觉到没有时间性了

之前钟一停,大家就会急忙询问

问钟什么时候能修好

有的人上学上班看钟

有的人早上起来锻炼要听到这个钟声响

被记录下的大钟楼

在合肥地方粮票等一些票证上

商品包装纸上也可以看到它的轮廓

在粮票、烟盒上都出现过它的身影

在文学作品里,“大钟楼”也频繁亮相

年的电影《香港少爷》

就曾在大钟楼取景

电影讲述了香港阔少林阿满

只身来大陆旅游

不慎行李丢失,流落街头

主人公阿满在工地勤奋工作

挣到钱后就千方百计与家中取得联系

他给香港打电话的邮政局

就在大钟楼

作为老合肥人你还认得出来么?

时光荏苒,初心不变

人们纷纷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

纪念爱护着大钟楼

所以多年后的微博上

诞生了史上最无聊又最有毅力的声音

合肥大钟楼每隔一小时

发出不同的“咚咚”声

但博主最终因精力有限

公开了账号密码

邀请合肥市民一起传递大钟楼的“钟声”

后来的“钟声”就没那么准时了

最后两声“咚”定格在年9月27日

好在现实中的大钟楼重新响起

天天使用的合肥地铁卡上

大钟楼也作为地标性建筑

以另外一种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春来秋去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跟着四通八达

在上世纪30年代,合肥还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在这座小城的南郊田野间,一条东西走向的土路被开辟出来通车,这就是芜湖路最初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方便给当时正在建设的佛子岭水库运送材料,芜湖路迎来了它的首次改造,并被命名为“南郊公路”。随着合肥的发展,芜湖路经过了几次改造和扩建,年,它才开始使用“芜湖路”这个名字。由于历史原因,“芜湖路”很快又被改名为“延安路”,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它才把名字改回来。现在,一些老人口中还保留着“延安路”的说法,在包公园浮庄景区入口处对面的树林里,还有一座印有“延安路”的石质路牌。

作为合肥老城区主干道之一,芜湖路是合肥市首批大建设竣工的道路,全长米以上,东起明光路南段,西至金寨路北段,满栽的法国梧桐树让它成为了合肥城区中的美好风景。70多年前,梧桐树被作为行道树,从南京引入合肥,开始大批种植。最先是在长江路上种植,很快,这股“梧桐风”便流行到了芜湖路上。这些“外来”的梧桐和合肥的泥土经过了几十年的共生,早已混为一体,仿佛天生就要长在这块土地上。这让合肥人一想到芜湖路,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的便是梧桐树,芜湖路也因此被称为合肥的“香榭丽舍大街”。

芜湖路上,市民正在使用共享单车。

夏天,芜湖路两旁的梧桐树长得异常繁茂,蓊郁苍翠。穿过婆娑的树荫,孩子们松开爸爸妈妈的手,走进少年宫里探索童年的更多乐趣。老七中的学生们三两结伴,踏着上课铃声朝校门飞奔而去。如果时间充裕,他们或许还会钻进路边的文具店里“淘宝”,或嚼着被烤得香脆爆皮的烤肠,倚在梧桐树荫下,放空着难得的夏日时光。一到整点,准点报时的大钟楼发出悦耳的报时曲,走在芜湖路上的人们都会扬头望向大钟楼,合肥科技飞速进步,而这座老时钟,依然勤勤恳恳地为合肥人准点报时。

周末,芜湖路就更加热闹了。每天早上不到9点,省图书馆门前就排上了长队,这些合肥的“后浪”们如同老饕一般,趁着闲暇时光也要来汲取精神食粮。包公园里,晨练的大爷兜着宽松的汗衫,一招一式毫不马虎。另一边的安徽大剧院里,视觉盛宴一场接着一场上演,对于老合肥人来说,能够坐在大剧院里品味着五光十色的文化食粮,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若是有空穿梭在芜湖路边的街巷里,或许还能看到保留着上世纪风格的筒子楼和苏式建筑,如省体委办公楼、省商务厅五大公司宿舍、省气象局办公楼和省电力公司老办公楼。青灰色的墙砖早已斑驳,爬山虎攀满墙壁,郁郁葱葱的树木长在楼前,让人好似置身在年的合肥。

抬头望去,另一边的高楼大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一个转头,仿佛就站在了合肥的两个世纪里。时光就这样在芜湖路上交叠着,旧时的光辉岁月好像从未逝去,未来的憧憬仍然可期。

如果提到长江路,那就不得不提徽州大道。徽州大道和长江路分踞南北东西,两条道路交叉,一个十字形把合肥揽入怀中。一条徽州大道的变迁,背后还折射出合肥家电业的潮起。

年,合肥市公布了首批28条重要道路的命名,“徽州大道”就此定下了前生,在当时被称作“徽州路”,这“徽州路”的名字一用就是40年。年,徽州路需要改造,但资金紧缺,合肥本土的家电制造企业美菱公司慷慨解囊,捐资修建徽州路,为了表彰美菱公司,合肥市将“徽州路”更名为“美菱大道”,并协议路名使用期限为10年。用企业的名字命名道路,此举放眼中国,都并不多见。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合肥家电业破茧而出,合肥无线电厂率先打入国内家电业的头阵。80年代中后期,美菱、黄山、荣事达等家电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势头凶猛,频创佳绩。以“制造”先发制人,用“智造”后起直追,在家电业的引领下,合肥坐拥“家电之都”的美称,当仁不让。徽州大道的更名,虽看似只是改掉路牌上的寥寥数字,背后折射的却是合肥家电业十几年来的耕耘和突破,以及合肥对产业发展的爱惜和重视。

徽州大道北段两侧种有数百棵银杏树,秋末冬初,金叶落地,“黄金大道”绵延千米。

如果把合肥比作一位妙龄少女,那么环城路就好比是少女脖子上的一串水晶项链,晶莹剔透,泛着草绿色的光,在夏日里把少女的脸庞映衬得愈发俏丽。

有人说环城路是合肥最有特色和韵味的路,道路依着老城墙的脉络修建,走向就是围着合肥老城区绕了一个圈。走在环城路上,一面是自然的宁静,一面是城市的喧嚣,何曾想这里曾炮火连天,一墙之隔是生死一线?

70年前,合肥刚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已有多年历史的老城残缺不堪。在城市建设的考量下,合肥决定拆除老城墙,就地建起环城马路。那时,老城墙的拆除对于许多合肥人而言,无疑是不舍的。有句俗语叫“铁打庐州城”,说的就是合肥的老城墙高大牢固。几经朝代兴替,老城墙不断被加固、加高,从最原始的矮土坯发展成坚固的城墙,为庐州城里的百姓抵挡着炮火刀枪。抗日战争时期,老城墙不仅为合肥人抵御了外敌,城墙厚实的墙体还成为了合肥人挖掘防空洞的地方。对于合肥人来说,老城墙的存在意味着踏实和安全,即使在战乱中饱受摧残,墙体早已不能再抵挡风霜,它却仍是合肥人心中的“守护墙”。

环城路,汽车在绿色的“海洋”中穿梭。

拆除城墙也是一件不易之事,一座经得起多年风霜雨打的城墙,其地基之深、墙砖之严丝合缝可想而知。由于墙上的砖块被石灰和糯米汁制成的黏液黏在一起,拆除墙砖变得尤为费力。合肥人靠着铁锤和榔头等工具,用人力一下一下地敲打着,历时3年才把城墙拆除,环城路这才正式走上建设之路。

环城路四季有景,春有新芽,夏有芳,秋叶遍地,冬银装。路边的环城公园更是步步皆景,西山、银河、包河、环东、环西和环北六大景区各放异彩,穿城而过的护城河绿水悠悠。包河景区水面开阔,碧波荡漾在水中的浮庄四周,白墙倒映在绿水之中,仿佛一梦回到了古徽州。一路向西,便是银河景区。水光潋滟,浮岚暖翠,西首河坡上的“迎曦亭”呈三层跌落式徽派风格,成为了银河景区的点睛之笔。继续向西步行,西山景区林木茂密、花影缤纷;环西景区亭台楼绕、水光一色;环北景区毗邻南淝河,丛林野趣、田径幽折。环东景区古迹新生,作为合肥最早的公园——逍遥津里最不缺的就是人气。鲜衣怒马张辽像,惊心动魄飞骑桥,春风拂来百花放,环城抱旧融新城。

如今看大钟楼芜湖路,不止梧桐树。包公园、银河公园,体育馆、图书馆、气象馆、大剧院、大钟楼,多少老合肥人的记忆里,离不开这条路。

#芜湖路的秋天隐藏在愈发泛黄的梧桐叶里

说它是合肥的香榭丽舍大街,完全归功于这些浪漫的法国梧桐。早年间因为肆意伸张的枝丫挡住了交通,险些被移栽。好在大家对于这条道路的梧桐感情深厚,才使得如今,到了深秋依旧可以看到“秋雨梧桐叶落”的美景。

未入深秋,梧桐叶还依旧绿的偏多。配上还没撤掉的红色宣传旗,愈发好看。

尽管时间过得飞快,这里好像还是和以前一样,从政务区踏入老城区的那一刻,感受的不仅是慢,还有愈发明显的静谧与祥和。#不长的芜湖路却有这么多回忆隐藏在少年宫、省图书馆、大钟楼…从明光路拐进来就是芜湖路的地界了。跨过南淝河,穿过包河万达,就能看到游人打卡的包公园,之前哥也专门写过一篇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包公园……所以就不多赘述了。对面的体育局,在08年那会经过的时候,好多人都想进去练练,虽然当年也梦想过当个奥运选手,无奈还是对于美食有无限的热爱,阻挡了我的奥运梦。有体育局的加持,周边都是一些卖体育用品的,那时候不是去大市场,就是来这边买,往往能用很低的价格,买到李宁的运动裤。少年宫紧挨着老年大学,老一代和少一代在这里接了头。以前觉得能来少年宫补课的,都是家里有矿的,尤其是那些学画画的,学电子琴的,说出去不要太牛掰格拉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如今也更迭换代,那一批学琴的如今也带着他们的孩子来这里学习各种才艺。

当年办的一张图书卡,打开了对各种武侠小说的大门。那时候没有电子书,基本上都是来这里借书回家看。一个人能借阅的有限,通常都会带着作业本,骗着家长来做作业,其实是捧起来各种小说沉溺其中。现在手机就能看一切,也导致了再也没有去过图书馆,只留下那张放满了灰的借书卡在家的角落。

如今休整了一番的省图书馆,颜值翻了翻,我们这一代背着书包从里面走了出来,00后们又开始背上书包,走进去了。

环形天桥一过,就到了大钟楼。曾经,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每逢整点就会奏响《东方红》乐曲。整个老城区都可以清晰地听见,合肥的粮票和商品包装袋上,都有它的身影。如今的大钟楼成了各种卖手机数码的地方,不过水货太多,跟百脑汇有的一拼

对面的年开始投入使用的安徽大剧院,承包了合肥市各大中小学的文艺汇演。因为停车场面积大,也成了很多来这里吃饭的人停车的地方了。

你身边一定有同学从小上过少年宫,它都开了30多年了。

舞蹈、绘画、素描、书法、小提琴、电子琴、武术、棋类、作文、电脑、少儿英语、游泳……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少年宫依然那么受欢迎。

至今都还是很羡慕四十八中学的学生,毕竟周围的环境真的太好了,前后左右都被各种好吃的包围,往前走几步路就是省图书馆,还有少年宫,体育局,放学了压压马路都是舒心快活的感受。

学校周边配套的好吃的一点都不少。回程的路上,看到了街边这些熟悉的小店,有的已经换了好几拨了,有的却依旧屹立不倒。

这家五洋文具,应该称得上是陪伴大家童年的一家店,上小学那会,它就在了,时至今日,它也算是“目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子。芜湖路上还有气象局、粮食局……真的是各种局小时候最想去气象局工作,觉得那份工作很神奇,能提前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还有那么多舌尖上的记忆隐藏在芜湖路里双福烧饼狭窄的店面内,师傅们正在紧张的捏着烧饼,买的人逐渐增多,所以变得越发忙碌起来。菜单很简单,标注了三种烧饼,肉馅的、笋子肉的、蛋黄肉的,只有大小之分。实话说,之前还真没吃过这种烧饼,所以赶热烘的也点了三款招牌烧饼。刚出锅的烧饼很烫,千万别着急入口,不然你会后悔的……喜欢笋子肉和蛋黄肉的,表皮酥脆,配上自家做的馅料,一口能要到满满的馅料。烧饼也可以拼不同口味的在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淮香小吃这家店与48中一路之隔,招牌并不显眼,也只有一间门面。但桌椅干净但稍显陈旧,虽然环境简陋,但生意却出奇的好,早晨8点多顾客已经络绎不绝。赶成片状的面饼,填上准备好的韭菜鸡蛋馅儿,往中间一折一叠,就可以入油锅炸了。其实他们家的sa汤也是个特色。鸡蛋花、鸡丝肉、薏米、香菜混合在浓稠的汤里,暖胃更暖心。伍记拉面馆近30年历史的拉面馆,走进面馆就能感受到它极其悠久的年代感,朴素而简单,颇有一点沧桑感。现在也翻修了一下~价格也着实不贵。这家的辣油可能一般人不太能适应,从里到外都挺辣,但是撇去辣油后,汤头的味道还算不错。不过这牛肉的选材都是牛腱子肉,带着筋,很有嚼劲。同样值得一试。30年头的还有一家叫李武拉面馆,味道也不差。芜湖路的好吃的绝对也不止这么几家,还有一家蛮好吃的无为板鸭,真的是吃不下了,下次你们去芜湖路顺路可以带一点。

在芜湖路生活真的很幸福,我们年少时在这里成长,回望过去走过的路,看过的梧桐,吃过的小吃,一切都还跟以前一样,一切又有那么些不同。

再过个十天半个月,等梧桐树也开始缓缓下落的时刻,找上两三个旧友,短短3km,却依然被叫了近百年历史。和很多逐渐湮没在时间洪荒里的街道不同,它始终是合肥标志文化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年代久远的芜湖路上,在茂盛粗壮的梧桐生长着的城市里的一隅,坐落着一座破译这个城市精神密码的图书馆。

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见证了生命的蓬勃姿态,就像一位历经千帆过尽的智者,安享中隐于市的自在和淡然,更重要的是,它一视同仁地接纳着像我一样,路过时愿意走进去读读书的人。

芜湖路不只有风景和文艺,这里也充满人间烟火味。红砖小楼是世纪的古董,楼里楼外穿梭着现代的故事。这里的风味既不甜糯也不火辣,以咸香为主,这里的女子,既不矫情也不豪爽,以务实为主,这里的故事并不传奇,是平淡隽永的风格。

无论是“一间自己的房子、年英镑的收入”很具象的物质欲望,还是“到灯塔去”理想的远方,这些对于我们而言,都是需要的。但在在追逐的过程中,一旦有所懈怠或者妥协,我们就永远无法抵达。

那么,到大钟楼的图书馆去,去体育馆跑一圈。漫步在芜湖路,穿进宁国路,或许是我开始新生活后,做出的尝试走出自己舒适区的自觉举动。

毕竟,我心中也有一个自己的真理。呆在大钟楼,能让我不忘却自己的追逐的所在,专心破译自己的人生密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xx/8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