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宜霞丨婆婆也是娘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人世间有一种感情,虽然彼此没有血缘关系,却因朝夕相处,感情深厚,让人牵挂,难舍难离。年2月9日,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日子。那一天,和我在一个屋檐下生活41年的婆婆走了,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我们婆媳间那桩桩件件的依稀往事,那丝丝缕缕的温情暖意,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促使我诉诸笔端,以告慰天堂的婆婆,安顿自己悲伤的情愫。 ▲我和朝夕相伴41年的婆婆。现在看来,平平淡淡的日子是多么珍贵和美好。 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和婆婆住在梁山县商业局家属院(我爱人在部队服役)。三间平房,我住独立的西间,婆婆住东间,中间是客厅。那时婆婆身体不是很好,于是我与婆婆约定,她万一晚上有事就敲暖气管道,我听到声响,就立即过来。那是年阴历2月的一个深夜,我被急促的管道敲击声惊醒,朦胧中,听到婆婆声嘶力竭地叫喊:“小霞,快来,小霞,快来,我难受。”早春的深夜,天气依然很冷。我迅速披上衣服,赤脚趿拉着鞋,从西间快速扑到婆婆床前。婆婆边呕吐,边有气无力地说:“快去商业局找卫生室的徐大夫,我快不行了。”我提上鞋,边系衣服扣子,边撒腿往商业局跑。商业局和家属院是前后院,中间隔着一条长长的胡同。我跑到商业局门口,见大铁门紧闭,只有大门两边水泥墩子上,两个白塑料的灯球发着昏暗的光。我边拍大门,边大叫:“大爷,开门,大爷,快开门……”可传达室看门的大爷听不到,真急死人啊!虽然天气很冷,我却急出了一头大汗。我往上看了看,那个两米多的铁栅栏门,上边还有红缨枪式的箭头。我还看到大门中间有几道横梁,估计可以爬上去,也顾不了自己已有7个多月的身孕,往后倒退了几步,助跑了一下,拼尽全身力气一个横梁一个横梁地爬了上去。翻过“红缨枪箭头”,哧哧溜溜摔滑到地上,然后赶紧爬起来去敲传达室的门。跑到后院单身宿舍楼二楼,先敲徐大夫的门,又敲了刘叔叔的门,医院时需要帮手。我边敲门边说:“我是小霞,我妈有病,赶紧到我家。”等我往家跑的时候,大门也开了。我边跑边对传达室看门的大爷说:“大爷,我妈病了。”等我跑回家,婆婆正在歪头吐着胆汁。我扶她喝了一点水,她又迅速地吐了出来。我以最快的速度擦干净地面,倒掉痰盂,拾掇好床上被褥。徐大夫和刘叔叔慌慌张张、一前一后来到我家。经诊断为急性胃炎,需马上输液。两个小时后,婆婆的病情渐渐好转,大家都长吁了一口气。我赶紧到厨房,和面擀面条。等大家吃完,婆婆的病情稳定后,天也亮了。我把徐大夫、刘叔叔送走,给婆婆做了一碗鸡蛋花白面粥让她喝下。我也饿了,狼吞虎咽地喝了一大碗剩面条。快到上班时间了,我骑上自行车到单位请假,路过商业局大门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向上看了看。想起昨晚自己瞬间爆发的巨大力量,脊梁骨不由得一阵发紧,更是后怕。这件事,让我相信了一个理,人在极度困难的时候,能激发出无比强大的潜能。两个多月后,我爱人从部队回来照顾我坐月子。婆婆絮絮叨叨地给他儿子说我的好,说她生病的经过,特别强调说:“如果爬大门时大人孩子有点闪失,我可怎么给你交代啊!”我爱人的眼睛始终看着天花板,他是不想让眼泪掉下来。▲我是婆婆的家庭理发师,婆婆说她不在乎发型,短一截就行。年7月的一天中午,我刚下班,看到婆婆在院子里用手轮换着捂着眼睛看太阳。她突然告诉我:“小霞,我的左眼看不见了。”我赶快问,“右眼呢?”她说,“右眼还能看见太阳,不太清楚。”我害怕极了,婆婆也着急地说:“赶快给我儿子拍电报,让他回来陪我看眼去。”我知道爱人不可能回来,他给我写过信,部队安排他去执行一个重要任务,电话、写信都不方便。我告诉婆婆说:“他今年很忙,回不来。”“那我的眼咋办?”“我陪您去。”“孩子这么小,怎么办?”“我们带着她。”“你单位的工作呢?”“我休探亲假。”婆婆思考片刻,无奈地同意了。听朋友说郑州有一个很权威的眼科大夫。第二天,我一手抱着年幼的女儿,一手扶着婆婆,祖孙三代踏上了去郑州的求医之路。医院附近的小宾馆里,婆婆便迫不及待地倒在了床上,她太累了。一路的舟车劳顿,天气又热,连柏油路都热得发软。宾馆里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夜里蚊子很多,我找到一块废弃的硬纸箱板,不停地给婆婆和孩子轮流扇风,我基本一夜未眠。医院,庆幸找到了那个知名的眼科大夫。他详细地询问了病情,做了各种检查,最后确诊为眼底出血。因左眼血开始淤积,所以看不见,右眼充血很厉害,如不及时治疗,也会马上出血。大夫说你们来得很及时,有治好的希望。听了大夫的话,我哭了。婆婆在郑州住院20多天,我既要照顾因病烦躁的婆婆,又怕委屈了年幼的孩子,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扶老携幼,什么叫身心疲惫,什么叫军嫂。我觉得自己很苦、很累、很不容易。那些天,在医院里,我每每看到穿军装的人就盯着人家多看几眼,幻想着爱人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给我一个肩膀靠一靠。上百服的中药吃完,再加上精心的护理,婆婆的眼睛一天一天好起来。我和婆婆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我成了婆婆眼中最中用的人。▲婆婆是个不甘落伍的老太太。早饭后看报纸是婆婆的必修课,最愿看的是《齐鲁晚报》。婆婆说:“幸亏当时给她看好了眼病。”婆婆60岁以后,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为了让我安心工作,她包揽了所有家务活,连碗筷都不让我洗,她怕皴了我的手。她说:“我的老手不怕皴。”我的女儿跟着奶奶一路从小学到初中,直到高中。女儿考上大学后,婆婆在大学宿舍里,亲手给孙女铺好了被褥。 年,我由梁山调到了济南,婆婆毅然决然放弃了自己精心打造的小菜园,离别了几十年的老同事、老邻居和老朋友,带着擀面杖、和面盆、锅盖等平常用的家什来到济南。我清楚地记得,婆婆来济南的第一顿饭,我和女儿吃的水饺。年,我又从省农行调到济南市分行,虽然在外工作忙、压力大,但我回到家里,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夏天中午只休息一个小时,婆婆还是让我回家吃饭,说回家吃得熨贴、舒服。 每天中午吃完饭,婆婆让我放下碗筷赶紧睡十几分钟。快上班的时候,婆婆会准时叫醒我。 有一天中午,我睡梦中听见很轻的脚步声,睁眼一看,婆婆左手拿着削好的苹果,右手拿着水果刀站在我床前。我开玩笑地说:“您趁我睡觉拿着刀子想干什么?”她的眼睛盯着墙上的挂钟说:“我看你还能再睡一分钟。”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眼睛湿润。 年9月,农业银行总行在北京召开《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经验交流工作会议》,我们单位有一个典型发言,领导安排我参会并发言。我知道这件事的分量,与办公室秘书班子反复研究材料,定稿后,我制定了诵读20遍、基本能脱稿的小目标。去北京的前几天,除急办的工作外,我把主要精力就放在了材料上,确保万无一失。 下班回家,我撂下碗筷便钻进书房,关上门大声朗读。婆婆弓着腰,轻轻推开了一点门缝,仅露出两个眼睛问:“你念的啥(她老了,好打听事)?” “我明天到北京开会,代表单位发言,抓紧熟悉材料。” “我听听行不?” “行,但有个条件。” “啥条件?” “该鼓掌的时候您得鼓掌。” “我鼓掌,我鼓掌。”她边说边走进来,坐在椅子上又问:“啥时候鼓掌?” “一停顿您就鼓掌。”她说:“好,好。”并抬着双手,做好了随时鼓掌的准备。 我把婆婆当成总行领导和与会人员,站起来,像在大会上一样,上台、鞠躬、发言。婆婆听得别提多认真了。我的发言近20分钟,婆婆全神贯注,鼓掌了八九次,累得胳膊和腿酸痛。 我问婆婆:“您老人家觉得材料咋样?” 婆婆竖起了大拇指:“很好很好,这个效果到北京,准能成功!” 正如婆婆所料,那次发言,得到了总行领导和与会人员的高度赞扬。 至此,凡有类似的事情,婆婆成了我第一位听众和观众,成了第一个为我鼓掌的人。 我常想,我多么幸运,60岁了,还有可以撒娇的婆婆,还生活在婆婆的宠爱中。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年前,93岁的婆婆午睡时没再醒来。婆婆走了,那个口口声声地叫我“小霞”的人走了,那个为我鼓掌的人走了,我和爱人心痛不已,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万箭穿心”与“撕心裂肺”。 有人说,隔层肚皮隔座山,婆婆不是娘。但我通过回顾与婆婆共同走过的这41年,我们的婆媳关系,历经岁月的打磨,时光的冲刷,我从心灵深处体会到婆婆也是娘。 作者简介:张宜霞,山东省劳动模范、农总行党代会党代表、中组部表彰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农行特邀讲师。多篇文章在全国征文活动中获奖。《陪着爹娘逛北京》一文在齐鲁壹点阅读量万。壹点号“霞思云想”订阅用户10.6万。山东省作协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者。 主办: 山东金融文学 山东金融书画院 编审:贾善耕柴洪德主编:林毅副主编:刘素萍复核:李会启投稿须知 山东金融文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jz/9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鱼蛋白肥料的功效与作用您都知道吗
- 下一篇文章: 文和友深圳5店通用一站品尝地道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