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全南山南
南山南人们常说“寿比南山不老松”,还有人说南山是世界的尽头。可是,南山在何处?萦绕在脑海里的这个问题,在再次踏入海南三亚之后得到了答案。虽然三亚自古以来就有人居住,大型实景剧《三亚千古情》真实再现了落笔洞遗址文化,它告诉我们这里的人类活动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了,当时的三亚的原始居民落笔洞人已经可以打制石器。可是,近千年以来,海南这个孤悬海外的陆地,很长时间里一直是蛮荒的偏安之地,所以自然也成了四大流放地之一。尤其是三亚,自有了人类居住以来,是海南岛最南边的城市,这里被人们称为天涯海角,是谪贬流放的密居地。原本这样一个山高路远,飘洋过海的孤岛,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是一个浪漫与温情,热烈与包容,开放与现代的度假胜地。三亚是热带植物的王国,每一种植物在这里四季都在生长,每一种花儿伺机都在开放。刚来三亚的时候,看着三亚各种树长得好像啊!傻傻分不清楚。后来才慢慢了解了这些植物的名称和习性。在三亚随处可见自然是郁郁葱葱的椰树,这是三亚的标志,是三亚人和所有游客的最爱。但是在这里并不是一种椰树独大,还有好几种椰树呢。有一种椰树,它的小叶像针形,轮生于叶轴主干上,特别形似狐尾,这里人称它为狐尾椰。还有一种椰树,树干平滑,个头不高,中部以下膨大,近顶部渐狭成长颈状,形似酒瓶,自然把它称为酒瓶椰。最喜欢的还是那种高大雄伟,姿态优美,四季常青,树干挺直,高达二三十米的大王椰。在三亚闹过笑话的就是椰树和槟榔树分不清。同样树茎直立,和椰树一样高的槟榔树,没见过的人自然认为它也是椰树的一种。不过槟榔树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可以分辨,在三亚出城区的村落,到处一片片的槟榔林!更没想到的是居然还有假槟榔树,它一般树干上的叶痕更密,大叶子向下弯,大叶子上面的小叶子的叶尖指向四面八方,它的果实不可食用。还有路边常见的棕树,其中一种棕树特别高大,可达30米或更高,茎干光滑,结实,灰绿色。叶片巨大,长3米左右,扇形,蓝灰色。是棕树中的巨无霸,称为霸王棕。糖棕作为仪式感强的树种,笔直的树干像站岗的士兵,它的糖棕抗风性强、叶片遮阴、性喜温热;还有各种常见的植物和花,比如蒲葵,丝葵,散尾葵,旅人蕉;榕树,黄花梨树,木棉树,火焰树,凤凰树,酸豆树,龙芒果树,木瓜树,杨桃树,菠萝蜜树,龙船花,三角梅,鸡蛋花等等。在三亚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就有大片大片的红树林。红树林不是一种植物,确切说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曾经在呀诺达雨林谷,见到了许多北方看不到的植物,还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和次森林,包容了绞杀现象、空中花篮、老茎生花、高板根、藤本攀附、根包石海南热带雨林奇观。绞杀植物最后常常成为森林上层的特高大乔木。这种植物之间为了生存进行的争夺阳光和土壤的激烈竞争,让人触目惊心。原来不只动物,植物间也是存在优胜劣汰的,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规则。藤本攀附的缠绕的方向取决于植物的种类。植物旋转缠绕的方向特性,是它们各自的祖先遗传下来的本能,也是它们的文化基因。这里,我当然不是科普三亚的植物。只是自然界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植物王国也有它的法则,万物生长,自有它的规律,也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它们既有自私性也有包容性,它们既有独立性,也有相互支撑和依附。每年数千万计的游客趋之如骛奔向三亚,眼见的或许只有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和舒适,还有三亚免税区的国际品牌奢侈品消费带来的快感。真正能够走近一种文化切肤的体验自然是放下姿态,首先平等的坐下来,用彼此欣赏的眼光看待,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在超现代的世俗体验中,我们还要看到它们背后有许多传统文化的坚守。尤其是我在地处海南中部山区核心区域的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看到祖祖辈辈长期在一个封闭、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栖息、劳作,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他们既保留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又创造出与热带雨林、与深山峡谷相适应的文化,充分反映人与自然、人与雨林那种和谐而又神秘的关系。当下的人们需要的不就是既追求这种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又向往古老传统的精神原乡吗?三亚南山,面朝南海,坐落在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城市——三亚市的西南40公里处,是中国最南端的山。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南山不老松,其实它的学名叫龙血树。它的树型比较优美,那棵树高不过十米,由五六根树干组成,如绿色长剑般的树叶密密麻麻地插在树的枝干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蘑菇形,树皮呈灰褐色,略显苍老,有龙钟之态,它的身材实在无法与高大的椰树、棕榈、芭蕉以及其他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植物相比,无柄的墨绿叶片能分泌出一种淡淡的清香,呈套叠状抱茎环聚生于枝顶,别有韵味,这和我脑海中的高大粗壮,笔直挺拔,四季常绿的松树形象截然不同。民间传说龙血树是龙与大象交战时,龙血流于地面而生长起来的。它的树皮一旦被割破,就会流出暗红色的像血浆一样的液汁,据说这就是“龙血”。此次来海南,知道了“不老松”名为“松”,实非“松”。原来我们认为的“常识”,也有可能不是我们通常所认识的东西!导游说不老松的树干是空心的,不能盖房子,没有作木材的资格。甚至为人们取暖烧火做饭的资格都没有,因此人们懒于为这种无用之材煞费苦心,没有外界的干扰,它尽情的伸展着枝条,千万年过去了,它靠海临风,吸宇宙之精华,看蓝天碧海,听海风呼啸,人世间的沧桑巨变尽收眼底,世间的悲欢离合犹在眼前,不畏风雨,安安静静的看潮起潮落,心无旁骛与杂念。夜晚看空中的繁华,白昼看远天的清明。龙血树生长非常缓慢,树龄可达年,是植物界无物可及的长寿之星,这也是被称为“不老松”、成为长寿象征的原因。进入南山文化园时,有一道门,门楣外面书有“不二”二字。从佛教哲学观来看,“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等,也就是世界万事万物没有什么不同的观念。它和门楣里面的“实一”相对应,是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南山在全国有很多,曾经跨越唐古拉山进藏,南山口站台是青藏铁路从格尔木出发后的第一个站台。从南山口开始,客车就驶离柴达木盆地,前方驶入昆仑山区,高原铁路风光就从这里开始揭开神奇的面纱。远处纵列的昆仑山高耸峻极,南山口是进入昆仑山的垭口,它就像大门一样扼住了前往巍巍昆仑山路途。过了南山口,视线所及已没有了树木,只剩下干燥粗硕的茫茫戈壁。雪水汇成的格尔木河深隐在地下几十米的大小干沟内。“到了南山口,亲人泪双流。”走出南山口,可以和西出阳关有相同的悲凉和无奈,但这里还有更多的高原恐惧。南山口以南,就是广袤的荒野和沙砾,再向南就进入可可西里,继续缓步攀登唐古拉山。这里的海拔大都在以上,与海南三亚的南山海拔简直有天地差别。这里的牧民们在六月飘雪的夏季里,裹着很厚的长袍,妇女即便几乎都用头巾包裹着脸,只露出两只眼睛,但是她们的脸上还是有一层厚厚的晒斑。他们在广袤的草原山骑着马或牦牛,放牧着他们的祖先,父辈,他们的青春和子孙。在这个几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繁衍生息,驻足守望,延续了几千年,显得如此的形单影只。为什么?这个答案被我北京来的朋友给予了答案。陪他们环青海湖一周的旅行,是他们懂得了什么叫大美青海,什么叫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一位朋友发出感叹:因为有了这里的牧民,才使得我堂堂中华的疆土得以守护,如果大家都往低处走,都向往适宜的居住环境,那么这些广袤的土地就会成为弃土。在西藏,我特地去了山南地区。这里,完全颠覆了我对西藏的固有认知。地处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地区,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传说藏民族起源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山南因拥有众多个第一而被公认为“西藏民族文化的摇篮”。如西藏第一位国王——聂赤赞普;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块农田——索当;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巴嘎布等,均诞生在山南。还有历代藏王墓地都在山南。西藏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人,青海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人,这两处的人口密度平均算下来也是港澳地区的两千分之一倍以上,也是北山广深等地的五百分之一。而这两地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环游了一圈青藏线,发现支撑那里的人们面对生活的,恐怕就是内心的信仰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毕竟,更多的区域基本都在海拔米的生命禁区之内。就像生物界一样,每一样生物都有一个应对自然界的本领,也有它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是的,生活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无论你处在什么环境,什么位置,什么背景,对生活的态度是最关键的。给予人们内心安宁的往往不是权力,地位,金钱。人类追求进步与文明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过。我们回过头来稍加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文明与愚昧,进步与落后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我们蔑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不发达,不文明,不进步的时候,却恰恰是我们贪婪的攫取着那些民族或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带来的视觉享受,消费着他们的纯朴和善良。却大言不惭的呵斥着他们的不上进,不改变。改变是一个好词,又是一个坏词。任何往好的方向改变都需要时间的磨砺,没有一个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没有一件事情能够一蹴而就。当下的有些人着急于摆脱自己原来的模样,立马想出名或成长的样子,其实很难看。我想到了韩国美女以及他们的整容术,最先进的科技带来了人人趋之若鹜的改变。结果,当你看到千人一面的韩国美女时,这种改变让人无语。文化何尝不是如此?总有人在耳边嘤嘤,少数民族应该放弃他们认为的落后文化和信念。殊不知,在当下瞬息万变的时代,坚守也是一种美德,或许再过一个世纪,人们才能意识到守望的价值。所以,我常常对有如此的偏见与傲慢、无知与短视的人,只能无语的呵呵了。估计大多数人都会如此处理吧!在自然界,如果只留下参天大树,而把无名小草连根铲除;只欣赏画中牡丹,而无视路边的野花;只求一枝独秀,而一叶障目。这样的结果会是怎样?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都蕴含着人类发展进步所依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在三亚,我们也有过海鲜饕餮大餐,面对鲜活的各种海鲜,自然也不知道它背后的捕捞和保鲜的艰辛。这里的渔民大都是皮肤黝黑不光泽,他们每天出海捕捞那些鱼虾蟹蚌的同时,也是对海域的一次巡视。只有出过海的人才明白什么叫大海无边,只有乘过船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大风大浪。我站在三亚的南山,望向远方,那里是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相信总会有人放下世俗的傲慢,偏见与自私,抛开柴米油盐的烦乱,来看山外之山,海外之海,天外之天,相信世界的尽头还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作者简介: 马明全:男,撒拉族,民盟盟员,循化县查汗都斯乡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二十六期学员,循化县作协副主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jz/5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萌芽经典北方南方
- 下一篇文章: 今日广宁肇庆最佳ldquo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