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勃拉邦来告诉你为什么老挝国花是鸡蛋花
撰文/刘荣摄影/ERICMARTIN-Dragonlmage 从黎明时分圣洁虔诚的布施,到日暮之后热闹喧嚣的夜市,这座千年古城似乎永远遵循着自己的作息。琅勃拉邦像一颗被历史包裹住的琥珀,岁月就这样信步走着,悄无声息。走进琅勃拉邦,走进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城市琅勃拉邦年轻的僧侣琅勃拉邦南康河沿岸种植的农作物城邦:琥珀里的王都相比首都万象,古王都总有些神秘气质。揣摩古地名“銮佛邦”就能感觉到琅勃拉邦的分量,这里是著名的古都和佛教中心,琅勃拉邦首府,是很多王朝的都城之所在,已有一千多年——公元年,澜桑国国王范甘统一全国,史上第一个统一政权的首都就是琅勃拉邦,多年后,国王菩提萨罗才迁都万象。公元年,澜桑国分裂,三国鼎立,琅勃拉邦还是其中一个的首都。 (琅勃拉邦的僧侣) 在被法国传教士发现后,很长一段时间,琅勃拉邦一直是西方人眼中神秘的“印度支那”的代表。城市中心的普西山下,我发现了旧王宫。现在看到的旧王宫始建于年,历史并不悠久,直到年共产主义者夺取政权后,这里才不再是国王的王宫。它看上去不显山不露水,占地大约六公顷,分为三个建筑群,远远望去,最打眼的是大宫殿,品字形的结构,中央是尖塔形,金灿灿的屋顶颇有皇室气派。一条长米的远眺落日下的湄公河,是一天中最神性的时刻。身后,琅勃拉邦全城尽收眼底,像被历史包裹住的琥珀。远处,红色的大河发端于澜沧江,泥沙俱下,巨变无声,不太像裹挟了深沉的历史,或许是佛国精神的荡涤,一切在眼前和未来找到了救赎。 信仰:佛国的救赎琅勃拉邦是老挝佛教(小乘教)发祥地,佛寺佛塔林立,不到10平方公里的小城,共有36处佛寺,很多佛寺具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佛塔也很多,宗西塔就在东南亚负有盛名。在王宫和普西山周围相距不到三百米的地方,就有11座佛寺,这种惊人的密度,让我的观赏充满惊喜,相机的取景框都不知道该往哪儿对。 (琅勃拉邦的迈佛寺) 我就是这样偶然闯入东南亚最著名佛寺之一的香通寺。香通寺是由叶赛提拉国王于年兴建的,是王室举办各种重要仪式的场所。琅勃拉邦的佛寺色调,以红色、金色和黑色为主,皇家大寺香通寺就是金灿灿的。寺顶低矮陡峭,佛塔是螺旋状的尖顶。主殿是经典的琅勃拉邦寺庙建筑风格,布满了黄金图案——佛像、仙女,枝蔓与线条。我在后墙还发现了书本上描述过的生命之树,它用各色彩色玻璃镶出,十分灿烂,揭示的是佛家奥秘与人生历程。 (正在打扫寺院的僧侣) 塔树花也叫鸡蛋花,小而洁白的一朵,是老挝的国花,这也像小乘佛教的修行者的灵与肉,以及这里的人民,不管身陷怎样的苦难中,都努力超脱其上。 文明:安贫乐道的美好自从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后,旅游业成为琅勃拉邦的主要产业,欧美背包客也格外爱这种民风淳朴,古色古香而且物价低廉的城市。据统计,每个月琅勃拉邦的入境游客就高达20万到30万人次。久受佛国熏陶的百姓毫无奸猾气质,不管是餐饮,旅店还是摊贩,强买强卖是不存在的,只是每每想到他们的贫穷和历史上的苦难,我就有一种不知从哪儿生发出的难过,这里的人民,质朴得让人心疼。从琅勃拉邦人的生计中,看不到奔忙和焦虑,生活似乎可以一直这样平静地过下去。虽然舍不得,但是告别的时刻还是来到了。 (琅勃拉邦是一座黎明之城。图中,人们正在准备早餐) 离开琅勃拉邦前往万荣时,我往旅馆打工男孩儿手上放了一个中国的冰箱贴和10美元的小费,他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和英文,他说过想要来中国学习,长大当工程师,他还说,请记住琅勃拉邦。 本文有所删节,详细内容请阅览《世界遗产地理》6月刊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zhouxiangdx.com/jdhjz/451.html
- 上一篇文章: 什么是鸡蛋花能吃么啊是个乐队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