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一个扎心热词:隐形贫困人口。

“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生活条件无比优越,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

穿着价值几千块的西装,敷着几百块的面膜,住着超级大house,但银行账户上不但没有钱,可能还有一堆按揭和欠款。

显性奢侈的背后,藏着隐形贫困。

Linda就是显性奢侈和隐形贫困的无缝结合体。

最近,同事Linda让我大跌眼镜。

包包只背Gucci,首饰只带卡地亚,化妆品只用迪奥,Linda一身的大牌,每次出场自带优雅光环。

我以为我这样工薪消费水准的人这辈子只能仰望她。

但那天我居然在超市撞见她买了一堆促销泡面,于是忍不住发问,她讪讪地答道:“自己吃呗。”

联想到之前无意间听到她在楼梯间打电话借钱,我便恍然大悟。

Linda虽然每天一身奢侈品,但应该都是按揭或者用信用卡透支买的。在这个一线城市里,她并不像表面过得那样光鲜。

她的生活就像一碗加了香肠、鸡蛋和青菜的超豪华泡面,看着丰盛,但终归只是一碗泡面而已。

在显性奢侈之下,内里却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原来,Linda是个名副其实的隐形贫困人口,而且,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大牌奢侈品给了Linda十足的面子,无论是在朋友、同事,还是客户面前,都很容易获得认可、艳羡,甚至是追捧,走到哪都容易成为焦点,称她是社交女王也不为过。

但裹挟在光鲜“面子”底下的,却是残破不堪的“里子”。

经常因为剁手买了LV,就要默默吃泡面、咽咸菜,每到月底家里的冰箱都是空的,几张信用卡循环交水电费,更别提想要的旅行了……

或许有人要说Linda爱慕虚荣,不得不承认她喜爱奢侈品有虚荣心作祟的成分。不该枉顾经济实力,只要面子不要里子。

但其实,喜爱国际大牌也无可厚非。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对于国际大牌的渴望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于社交和尊重的需求。

奢侈品以其距离感、高价值和稀有性成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认可、尊重和十足的面子。这种源自于人性深处的渴望,不必要受到责难和非议。

另一方面,国际大牌一流的质量、高品位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精致,每一次体验都萦绕着舒心,这种高品质的生活,又有谁会拒之门外呢?

国际大牌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品质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美好的愿景,我们不忍苛责。

生活不易,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每日拥挤的交通、令人疼痛的高跟鞋、打仗一般的工作、巨大的家庭开销……

实在喘不过气时,大牌精美的设计和绝无仅有的美感在悦目的同时,也可以悦心。让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生活一地鸡毛的困囿,告诉自己:优质的产品、美好的生活,离我并不遥远。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令人艳羡的生活,而不该仅仅只是羡慕别人。

但是那些大牌的奢侈品在带给人们面子的同时,却用高昂的价格挤压了人们的品质生活,让众多如Linda一样的人变得狼狈不堪。

那些你值得拥有的品质生活,真的就该如此昂贵吗?

最近,一部叫做《国际大牌成本揭秘》的电视台纪录片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行业秘密。

原来动辄几千上万的大牌产品,成本不过几十、几百块钱,而且大部分都在中国生产,甚至连90%以上的专利都是中国工厂的。

我们日常喜爱的知名运动鞋,市场售价一两千,实际成本只有几十块钱,原料、设计、制造均在国内,只不过贴上了国外品牌的商标,就摇身一变,卷走了我们钱包里的大把money。

女士们喜爱的化妆品如某奥、某兰、某黛等等,市场价一千多,实际成本几十,一个品牌商标就这样区隔开大牌和普通品牌。

旅行箱包行业也是一样,在中国生产的高质量旅行箱,运到法国就贴上法国的知名商标,运到意大利就贴上意大利的知名商标,高价出售的其实都是同一款中国制造的产品。成本如此低廉的奢侈品,为何到了消费者手中就变成挤占品质生活的刽子手呢?原来是源自中间环节的层层加价和品牌溢价。

一件产品从制造商开始,通过层层加价和盘剥,最后流转到消费者手中就变成了天价的奢侈品。为了所谓的“名牌加身”,很多人“节衣缩食”。却是用自己的生活品质喂养了外国的GDP,自己吃糠咽菜竟成就了外国人的锦衣玉食。

难道我们自己的面子和里子就不能兼顾吗?

生活不易,你需要对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就去必要商城用低价购入高质量产品吧,你的忙碌和汗水应该为自己的品质生活买单。把以前花在加价和溢价上的钱用来丰盈自己、濡养家人。

每天清晨,太阳初升,房间中和煦的朝阳,从容的自我整理,让人食欲大开的早餐,精致的出门。

这将不再是想象中的清晨,每一个你都值得拥有“奢侈”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jz/1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