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入馔是赏心乐事,"不时不食"也是我国的民俗传统,春日百花争艳,可叹花期易过,好在古人早已替我们想到了以花为食的好主意,让春天留在舌尖上。

花馔即四时花卉做成的菜肴或点心。鲜花入菜在中国久有历史,最早的花馔倡导者据考证应该是古代养生家和佛教徒。鲜花虽不能饱腹,但其清香绚烂,总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出尘脱俗的精神愉悦。

以花入馔,古人早就懂得这份风雅

在我们这个热爱吃的国度,有很多关于吃花的历史记载。最早的记录当属屈原在《离骚》里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

鲜花可食之风便盛行于唐代。据《隋唐佳话录》记载:武则天于花朝日(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游园赏花,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成百花糕分赐臣下。她本人十分喜欢松花,爱吃一种用松花制成的糕点。

武则天之后,鲜花入馔之风日盛,并相继出现《山家清供》、《养余月全》等记述烹调鲜花的“花馔谱”。一本《山家清供》,里面就有透露了15种食花的妙法。

唐以后,一些文人雅士把食花看做是一种情趣高雅的生活享受,留下许多“秀色可餐”的佳话。

宋代苏东坡喜用松花制作食品。如《酒小史》中载:苏东坡守定州时于曲阳得松花酒,他将松花、槐花、杏花入饭共蒸,密封数日后得酒。并挥毫歌咏,作了《松醪赋》:“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齐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苏东坡也是很喜欢创造slogan的人呐)

爱美的慈禧也很喜欢以鲜花为食。每年六月之后,在荷花盛开的季节,待红日跃出地平线,荷花开放后,慈禧令宫女们采摘最完整、妖艳的荷花带回御膳房,将肥壮的花瓣浸在鸡蛋、鸡汤调好的淀粉糊里,再炸至金黄酥脆作为点心。

她还让人将玫瑰花捣烂,拌以红糖,经过特殊的配料加工,制成一种花酱,涂在面食点心上,食后齿颊留香。

正是人间四月天,在茫茫人海中赏花,更要相约一起去吃花~

樱花SAKURA

象征着浪漫、纯洁、高尚的樱花自古以来就受着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粉红色的樱花总会让人觉得甜蜜蜜的,让人嗅起来就能感受到丝丝香甜。

日本麦当劳在樱花季就推出了樱花照烧汉堡,同时搭配晶莹剔透的樱花特饮,让汉堡也换了一个风格。

让我们更加熟悉的应该是日本樱花果冻,Q弹的果冻中藏着整朵的重瓣樱花,甚是好看。

其实做法超简单:

1、适量的魔芋果冻粉,与樱花甜酒混合,搅拌均匀;

2、加入适当的砂糖,加热到沸腾;

3、将沸腾了的果冻汁倒入模具中,再放上樱花;

4、等到完全冷却后脱模就可以了。

玫瑰ROSE

玫瑰花在欧洲一些地区可直接食用,玫瑰根茎煮来吃,玫瑰根可用来酿酒,玫瑰花中含有多种化学成份,如芳香的醇、醛、脂肪酸、酚和含香精的油和脂,常食玫瑰制品中以柔肝醒胃,舒气活血,美容养颜,令人神爽。

说到与玫瑰有关的美食,那必然少不了云南的特产鲜花饼,香甜的玫瑰花馅入口瞬间在口腔中蔓延,玫瑰的香气让人迷醉,让人无法抗拒。

另外,玫瑰作为一种滋补养颜的花材,用来煲粥也是十分合适的,用鸡汤配以白米,玫瑰,熬好后再点缀上蜂蜜,上好的养颜保养佳品便做成了。

桂花FRAGRANS

桂花香气柔和,颜色明亮,与食物也是绝配。在各种小吃中添加一点桂花,顿时多了一丝丝香甜,香而不浊,甜而不腻。像桂花糕、桂花茶、糯米桂花藕、桂花酒酿圆子等美食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桂花藕

自制桂花糕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

1、将糯米粉,面粉,白砂糖,糖桂花适量混合在一起,慢慢注入适量清水,搅拌均匀至面糊粘稠,挂而不断。

2、之后上笼蒸一刻钟。趁热将蒸熟的糕体用湿纱布包住,不断翻揿,揉捏,直至肯面光滑,糕体细腻为止。

3、将糕体装入合适的容器,整形后,表面抹上植物油,切成方块即可。

菊花CHRYSANTHEMUMS

菊花的嫩芽可以当菜,洗过的花瓣焙制糕点,口味清雅香甜。驰名中外的“菊花肉”、“菊花鱼片”、“菊花粥”等也都是上品佳肴。

“菊花肉”是经过长期摸索制作成的一种菊菜,它由一块块用蔗糖熬浆炮制的白嫩猪肉加工制成,玲珑剔透,有如白玉,观其金黄色泽,吃到口里荤中有素,素中有荤,香甜不腻,实为名菜。

白兰花MAGNOLIA

白玉兰的花瓣肥厚且个头大,当然口感也极佳,还具有清热利尿、止咳化痰的功效。

以白玉兰花瓣、面粉、白糖调味拌和,入油锅煎后,则成一道香嫩的美食点心。若将粳米放锅内加水煮至粥将成,投入适量玉兰花瓣、山楂、蜂蜜稍煮为粥,食之酸甜适口,轻身明目。

配以花朵的佳肴,

营养又美观,色香味俱全……

正是人间四月天,

在茫茫人海中赏花,

更要相约一起去吃花~

在距离西安仅40公里的现代田园城市—泾河新城,

这里有百种鲜花,

正沐浴着阳光与春风迅速绽放,

等你来撩一场春日花事!

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闹

有的是田园城市风光

是春季踏青好去处

整理好心情准备约起吧

泾河新城第二届花博会暨郁金香花展

泾河旅游

大美泾河梦想之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hy/7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