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83.html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陶渊明之后,结庐人境,宛在林泉,几乎成了中国文人的理想居住模式,但也只是一种理想。魏晋之际,高人隐士,或在尘世间放浪形骸,或于山林里弹琴长啸。唐王维的辋川别业,距终南山和长安各70里。终南山是当时隐居的理想之地,而长安,则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王维的选择,可谓“半官半隐”,虽令人羡慕,但也不是“结庐人境”。直到白居易在洛阳造园,才开启了中国私家园林“结庐人境”的新时代,虽然白居易晚年基本隐居于龙门香山。至宋代,郭熙父子在《林泉高致》中发展了宗炳“卧游”的思想,企图通过对山水画的观赏代替游览名山大川,但毕竟是画饼充饥,甚至有点自欺欺人。至少在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所著的《洛阳名园记》中,所记“名园”已达19个之多,如果加上一般的园林,则应远超此数。明、清两代,中国的私家园林到达鼎盛,尤其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典范。

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虽然对园址的选择仍然偏向于“山林地”,而不建议选择“城市地”,甚至认为“市井不可园也”。但自宋以后,“筑园市井”已蔚然成风,明、清遂成大观。我们今天所能游览的江南园林,绝大部分也是“城市地”。

中国古代的私家园林,虽然可以用“宅旁地”地造园,但严格来讲,不论从空间布局上还是使用功能上,“宅”与“园”还是分开的,设门相通而已。原因在于,住宅要体现儒家的“尊卑次序”的等级观念,而园林更多要体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追求。

自早年因对苏州园林的向往而选择到苏州求学,至今已30余年。这期间,虽然断断续续地对中国私家园林有所研究,但仅限于纸上谈兵,一直没有机会设计建造一方园林。而造一方小园,也成了30余年挥之不去的梦想。今得一“城市地”中的“宅旁地”,小试牛刀,聊以自娱。

“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园,不第便于乐闲,斯谓护宅之佳境也”(计成《园冶》)。园极小,加上边边角角仅两百多平方米,不到四分。比起计成的“五亩何拘”,真的只能算“隙地”了。在如此逼债的基地上造园,可谓“螺丝壳里做道场”。因是“城市地”中的“宅旁地”,面积约四分,且刚好为四个小园,故且名曰“四分园”。

窃以为,中国私家园林,不论大小,其所要表达的艺术精神不外乎三个方面:1、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2、循环往复的空间观念;3、比德的审美思想。四分园虽小,但也力图对以上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

“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既是中国数千年农耕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生活观察、经验积累、内心体验后作出的选择。“四分园”的四个小园与住宅空间彼此交错,因此使本来就小的“隙地”更小了,每个小园仅数十平方米。根据这一特点,我把四个小园分别做成四种意境,分别为“曲园”、“直园”、“虚园”、“实园”。而“曲、直、虚、实”其实也正好代表了天地自然及自然规律,也就是包罗万象的“天”。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我们中国人体味这个“天”,并与之和谐相处。

曲园

曲园的设计采用中国私家园林传统的造园理念和方法,着重体现一个“曲”之意境。设置了小桥流水、花草树木、一亭一廊。水池虽小,务使自然弯曲;池上小桥极小,也必曲折;廊子虽短,务必曲折有致;亭仅“得半”,曰“得半亭”,也设美人靠。在一方几十平米的小园中,得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之意趣,让人流连忘返。

直园

直园的设计采用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法,着重体现一个“直”字。园中路径简单笔直,只种一树,其余皆植草。可谓“简而直”,恰与“曲园”形成鲜明的对比。

虚园

虚园的设计采用中国古典的空间观念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手法的,以中心水池为主,占据了虚园的大半空间,以体现“虚园”之“虚”。虽然用了传统“一池三山”的布局手法,但池是方池,池中三个“顽石”代表“蓬莱、方丈、瀛洲”之意相,使“虚园”更加“虚无缥缈”。池中一树,亭亭玉立。池边一亭,也是“虚亭”,本欲设一全玻璃的“玻璃亭”。无奈当地技术达不到,退而求其次,用了钢柱。柱子极小,顶为玻璃,曰“全无亭”。与曲园之“得半亭”互为呼应,相映成趣。

实园

实园之“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者以硬质青石板铺地为主;二者种了两棵果实,一棵是柿子树,另外一棵也是柿子树,非常“朴实”。春华秋实,以实园作为四分园的收尾,可谓圆满。

二、循环往复的空间观念

“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易经》)。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时空体系。“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语道破了中国人这种循环往复的时空观。中国私家园林,又何尝不是一个“袖里乾坤、壶中日月”呢?

四分园的布局,正是体现了这一空间观念。首先,“曲”、“直”、“虚”、“实”四个园子即暗示了宇宙空间的客观存在和“虚实相生”的观念。其次,游园路径的设计也体现了循环往复的空间观念。入门即一方天井,此时,有三条路径可以选择,但无论选择哪条路径,都可以循环到出发点,形成一个循环的,自我封闭的系统。四个小园通过不同的路径连成一体,而且运用“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通过门洞、天井过度,时而狭小,时而豁然开朗。使一个小小的四分园显得“不是那么小”。再通过洞窗、漏窗、借景、漏景等传统造园手法,使园林空间开合有度,扑朔迷离,增强的趣味性和可游性。通过游园路径的巧妙设置,使一个四分之园的游园路径到达百米之多。

三、比德的审美思想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何以如此呢?“夫山者,……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出云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此仁者之所以乐于山也”(《尚书.大传》)。“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涧,似有智者;动之而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之所以乐水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可以说,“比德”的审美思想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审美”。一件事物的美丑,不仅仅根据感官来判断,而且还要根据此事物所代表的“德”来判断。很多情况下,事物所代表或象征的“德”往往居于感官之上,成为审美的主要标准。山水如此,花草树木,花鸟鱼虫也莫不如此。

四分园入门天井两边设置了两个“扇形窗”窗前种竹子。“扇”者,“善”也,而竹,一直以来都是“德”的化身。“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其身以竹化,无穷出清新”。竹在中国传统审美中具有崇高而无可替代的地位,可谓“岂可一日无此君”。入门正对设一圆形如意纹漏窗,于是,入园的审美立意就暗示了“行善积德,方可圆满如意”的比德审美意象。

入门左边为曲园,园中曲池植荷花。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使荷花成了中国比德审美的主要对象。除此之外,配以紫薇,竹子,菊花,芭蕉等,都是中国比德审美所喜爱的植物。“自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飘落北风中”;“隙地种蕉,可使人免俗,与竹同功”。

入门右边为直园,只种植一桂花树,其余皆草。桂花选四季桂,四季桂在普洱四季常开,香飘四溢。而且在我国佛教中,桂花也叫“木樨”,而“闻木樨香”也具有了禅宗“参禅悟道”之意,与直园的极简布局可谓相得益彰。

从直园通过一个小天井,即达虚园。虚园之虚,一者与实相对,一者意为“谦虚”,而“谦虚”是中国传统文化至高的美德。《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谦”卦“谦,亨,君子有终”是上上大吉之卦,即便是象征天地的“乾”卦与“坤”卦也不能与之相比。与实相对的“虚”,主要通过大面积的,规则的水面,若隐若现的“全无亭(虚亭)”来体现。而要体现“谦虚”的美德,还得通过“比德”的植物审美。其一,虚园靠墙种植许多竹子,而竹子因“虚心、有节”,成了中国人最喜爱的审美植物之一。其二,中国人喜欢玉,“君子比德于玉”是因为玉具有“光而不耀”的品质,也就是谦虚的品质。然“世无玉树,以此花当之”(李渔《闲情偶记》),李渔所说的“此花”,即玉兰花(白玉兰)。无奈白玉兰在普洱地区的种植表现并不如意,故选择了玉兰(缅桂)而代之种于池边。而在水池中央,则选择了鸡蛋花。之所以选择鸡蛋花,一是因为鸡蛋花比较接地气,也算是因地制宜吧。二是鸡蛋花之树形姿态优美,可与比白玉兰比肩,而且和白玉兰一样是冬天落叶的植物。三是鸡蛋花之颜色、花型和玉兰有相似之处。于是,鸡蛋花立于水中,亦可谓“亭亭玉立”了。

从虚园经过一个门洞,一段曲径,即达到实园。实园的植物,主角是两棵柿子树,竹子,菊花皆为陪衬。中国人对柿子的喜爱,不仅因为果实漂亮,实用价值高,更因为柿子具有“事事如意”的文化含义。《尔雅》云,柿有七德:“一寿,二多阴,三无鸟窠,四无虫蛀,五霜叶窠玩,六嘉实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至此,如果我们回望入门的“行善积德”,则实园的“事事如意”就成了顺理成章的愿望和结果。

在中国私家园林中,比德的审美思想常常通过对联、匾额来提示。曲园之亭题匾“得半亭”,配以楹联“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互为映衬,表达了高洁、通达的志趣。而圆窗洞上的匾额“鸢飞”与虚园同样是圆窗洞的匾额“鱼跃”,取自《诗经.旱麓》“鸢飞唳天,鱼跃于渊”。则表达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

后记

一、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转译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绚丽的奇葩。而苏州园林,也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然而,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表达,却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出路。或者照抄照搬,或者把传统园林的亭台楼阁搬到现代公园,都不得要领。但此话题过大,暂且搁下。在四分园中,笔者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比如,亭子,廊子都采用了钢结构;直园的设计,虽然具有禅宗的意味,但完全用了现代景观的设计方法;虚园的“一池三山”,也是用了现在简约的设计手法来转译。水池方而浅,“三山”只是简洁的三个顽石。全无亭也完全用了现代的材料和建筑方法;门窗洞的包边,用了不锈钢代替青砖。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私家园林因为宅园分开,且照明设备有限,因此晚上基本是关门的,并不考虑晚上的游园需求。但现在的生活需求及照明设备和古代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夜景照明也是四分园设计的一个重点。最终的结果,通过以上的“现代转译”,四分园所呈现的面貌和意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二、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现代活化

不同于古代遗存的传统私家园林,现代园林的设计虽然可以借鉴系统园林的理念和方法,但毕竟,现代园林是为现代生活服务的,应该为现代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四分园设计施工完成之后,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不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有的孩子甚至央求妈妈“能不能在这里住”。小孩子其实并不懂得园林的“艺术精神”,他们甚至不知道有苏州园林,没有参观过苏州园林,只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可见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

在“好评如潮”的赞美声中,四分园交给了做民宿的朋友,处于对后期运营可能进行“对原设计意境不符”的改动,专门作了“特别的交代”。朋友虽然非常欣赏四分园的设计理念及文化含义,表示要“尽量保持原来的意境,尊重原来的设计”。但毕竟,朋友不是专业人士。她的做法,以她的观念来看,并没有改变原来的设计意图,但如果以“专业人士”的眼光来看,有些改变于原设计思想甚至是“格格不入”的。但无论是前面参观过的人后来再去,还是后来去参观的人,都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妥。有的孩子甚至为了能再次去参加活动,竟然愿意多做家务活。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人造空间环境,是能打动人,感染人的。但人造空间环境再好,如果没有人的活动,它也只是一个死的躯壳,一个看似漂亮却无实际意义的摆设。隈研吾先生说过,他希望他设计的建筑被人们使用、改变,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中国的文化传统延续了五千多年,但并不是一成不变。两千多年前的《礼记·大学》就有“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倡导。

饶红

年10月25日

饶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anhuaa.com/jdhhy/5301.html